[發(fā)明專利]一種移印設備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1293341.2 | 申請日: | 2017-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723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1 |
| 發(fā)明(設計)人: | 陳禮;于曉勇;陳安興;閆鴻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特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41F17/00 | 分類號: | B41F17/00;B41F31/02 |
| 代理公司: | 蘇州知途知識產(chǎn)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2299 | 代理人: | 馬剛強 |
| 地址: | 2151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印刷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印設備。
背景技術
移印是一種間接的可凹膠頭印刷技術,目前已成為各種物體表面印刷和裝飾的一種主要方法。由于產(chǎn)品空間比較小或結構較復雜不容易使用傳統(tǒng)印刷方式在其表面印刷,而移印機則能在小面積、凹凸面的產(chǎn)品上進行印刷,因此使用移印機印刷具有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
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移印設備中,油盤均為開放式油盤,這樣會導致油墨揮發(fā)太塊,造成印刷的產(chǎn)品色差較大;同時,現(xiàn)有的移印設備由于其印刷位置精度不夠,造成印刷的不合格品較多。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移印設備,包括油盤部、移印膠頭部和傳送帶,所述油盤部包括基座、殼體、印刷版、驅動設備、墨盅、刷頭和控制器,所述殼體設置于基座上,所述印刷版設置于殼體內(nèi),且與所述殼體形成抽屜式結構,所述驅動設備用于驅動印刷版移動,所述刷頭設置于殼體內(nèi),用于對所述印刷版涂墨,所述墨盅設置于殼體上方作為刷頭的墨源,所述移印膠頭部設置于基座上,用于將印刷版上的印刷物移印到產(chǎn)品上,所述傳送帶設置于移印膠頭部下方,用于將傳送待印刷產(chǎn)品,所述控制器與驅動設備、移印膠頭部傳送帶的動力部件相連接。本發(fā)明提供的移印設備通過可在而且平面移動的移印膠頭部實現(xiàn)了精準移印,提高了產(chǎn)品合格率。本發(fā)明提供的油盤,由于其印刷版與殼體構成了抽屜式結構,無需印刷時,印刷版閉合與殼體形成密封空間,避免了油墨揮發(fā)太快,印刷產(chǎn)品的顏色一致性較高。
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印刷版上的印刷物設置于印刷版前部,且所述印刷物直接與刷頭接觸,所述印刷版后部為凹槽。當印刷時,印刷版伸出,其上的印刷物被刷頭涂墨,當刷頭位于凹槽上方時,由于刷頭不與印刷版接觸,所以減少了油墨浪費。
進一步改進為,所述殼體底部設有向上的臺階斜面,且所述印刷版底部具有與所述臺階斜面相匹配的向下的突起。當無需印刷時,印刷版縮回殼體,且印刷版與刷頭分離,既不會造成印刷版上的積墨,也不會造成油墨的浪費。
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印刷版底部安裝有滑輪。使得印刷版伸出時底部突起與殼體底部臺階斜面的接觸移動更加順暢。
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墨盅內(nèi)設有液位傳感器,用于實時監(jiān)測墨盅內(nèi)油墨量,所述液位傳感器與控制器相連接。實時監(jiān)控,油墨少時能及時加墨,避免出現(xiàn)斷墨造成印刷出不良品。
進一步改進為,所述殼體上還設置有報警設備,且所述報警設備與控制器相連接。當油墨低于預設值時,報警設備報警,工作人員進行加墨。
進一步改進為,所述驅動設備為氣動驅動設備。
進一步改進為,所述移印膠頭部包括門式支架和膠頭組件,所述膠頭組件設置于門式框支架的橫梁上,且所述膠頭組件在第二驅動設備的帶動下沿橫梁左右移動;所述膠頭組件包括第三驅動設備和膠頭,所述膠頭在第三驅動設備的驅動下山下移動,所述控制器與第二驅動設備、第三驅動設備相連接。
進一步改進為,所述第二驅動設備和第三驅動設備均為伺服馬達。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提供的移印設備通過可在而且平面移動的移印膠頭部實現(xiàn)了精準移印,提高了產(chǎn)品合格率。本發(fā)明提供的油盤,由于其印刷版與殼體構成了抽屜式結構,無需印刷時,印刷版閉合與殼體形成密封空間,避免了油墨揮發(fā)太快,印刷產(chǎn)品的顏色一致性較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移印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油盤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印刷版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移印膠頭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的油盤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
在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發(fā)明的限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特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未經(jīng)蘇州特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9334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快速退燒的感冒藥劑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塑料制品印標包裝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