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285140.8 | 申請日: | 2017-1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12902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23 |
| 發明(設計)人: | 朱正海;韓震超;陳良;黃鑫鑫;王建軍;常立忠;周俐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2D11/11 | 分類號: | B22D11/11;B22D11/114 |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問律師事務所 34134 | 代理人: | 胡鋒鋒;劉佳偉 |
| 地址: | 243002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改善 合金鋼 過程 可澆性 裝置 | ||
1.一種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澆注機構和電極夾持機構;所述澆注機構包括鋼包(11)和中間包(13),所述鋼包(11)置于中間包(13)上方,鋼包(11)內部通過長水口(12)與中間包(13)內部連通;所述電極夾持機構包括:
圓柱狀的脈沖電極(1),當微合金鋼鑄坯采用連鑄工藝澆注時,所述脈沖電極(1)置于中間包(13)內的微合金鋼水中并對微合金鋼水施加脈沖電流;夾持件(2),所述夾持件(2)用于夾持所述脈沖電極(1);通電件(3),所述通電件(3)的一端與所述夾持件(2)連接,所述通電件(3)與脈沖電源(9)連接;加長桿(6),所述加長桿(6)的一端通過絕緣塊(5)與所述通電件(3)的另一端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脈沖電流的參數為:脈沖電壓10~36V,脈沖電流100~2000A,脈沖頻率1000~30000Hz。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合金鋼中包含Ti元素。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施加脈沖電流時,微合金鋼水的過熱度控制在20~4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合金鋼中C<0.25%wt或0.25%≤C≤0.60%wt或C>0.60%wt。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微合金鋼中Ti元素的含量為0.10%wt-0.80%wt。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件(2)包括兩個帶折邊的半圓環,兩個帶折邊的半圓環的圓弧部分圍成夾持圈(201),該夾持圈(201)包裹在脈沖電極(1)的外側面,兩個帶折邊的半圓環的對應折邊部分通過第一螺栓(7)連接,形成夾持片(202)。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電件(3)包括通電桿(301)以及連接于通電桿(301)兩端的連接片(302);所述通電桿(301)一端的連接片(302)通過第二螺栓(8)連接于夾持件(2)的一個夾持片(202)上;所述通電桿(301)上連接有導電片(4),該導電片(4)上設有通孔,導電片(4)與脈沖電源(9)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夾持機構還包括絕緣螺栓;所述絕緣螺栓依次穿過通電桿(301)另一端的連接片(302)、絕緣塊(5)以及加長桿(6)的一端,并將三者連接固定在一起;所述脈沖電極(1)的兩端分別設有直徑大于脈沖電極(1)直徑的阻擋圓塊;所述脈沖電極(1)為鋁碳質電極。
10.根據權利要求1-9任意一項所述的改善微合金鋼連鑄過程可澆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包(13)的底部連通有浸入式水口(14),該浸入式水口(14)與塞棒(10)配合使用,中間包(13)內部浸入式水口(14)與長水口(12)之間設置有相互配合的擋墻(15)和擋壩(1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業大學,未經安徽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85140.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五金零件鑄造工作臺
- 下一篇:一種銅合金真空連續熔煉鑄造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