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前部車身增強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283234.1 | 申請日: | 2017-1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8363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9 |
| 發明(設計)人: | 金徒會;劉宗德;樸昌鎬;金成祐;金宗秀;金東奎;金海雄;洪彰基 | 申請(專利權)人: | 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D25/08 | 分類號: | B62D25/08;B62D25/16;B62D25/18;B62D2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龍淳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前部 車身 增強 結構 | ||
一種前部車身增強結構,包括:減震器殼體;擋泥板上部構件,其連接到減震器殼體相對于車身寬度方向的外側表面的上端;前縱梁,其相對于車身寬度方向靠內地設置在擋泥板上部構件的下部,并且連接到減震器殼體相對于車身寬度方向的內側表面的下端;以及擋泥板構件,其連接前縱梁和擋泥板上部構件。前縱梁和擋泥板構件可以形成三維箱結構,并且擋泥板構件可以插入前縱梁。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前部車身增強結構。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前部車身增強結構,其可以提高車輛應對正面碰撞(head-on collision)和小重疊正面碰撞(front smalloverlap collision)的性能。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車輛的前部車身是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位于車輛的前側同時形成發動機艙的框架結構,并且包括:前端模塊,其形成發動機艙的前部并容納冷卻模塊、前燈等;前擋泥板構件,其形成發動機艙的左側部分和右側部分,并且車輪安裝在所述前擋泥板構件的空間中;以及防火墻,其位于發動機艙的后部并且隔開乘客艙和發動機艙。
進一步地,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延伸的前縱梁分別設置在發動機艙的下方區域的左側和右側,用以增強前部車身的結構強度,并且在前縱梁的下方設置副車架以支撐發動機艙處的發動機和變速器以及懸架系統等。
在前縱梁的前端,安裝有在車輛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保險杠梁,用以提高車輛的正面碰撞響應性能。保險杠梁通過碰撞吸能盒(crash box)連接到車輛縱向方向上的前縱梁的前端。
當配置有具備上述結構的前部車身的車輛在車輛行駛時,以小重疊方式與諸如障礙物或另一車輛的物體正面碰撞時,即,當諸如小重疊障礙物的碰撞對象在碰撞對象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偏向一側的狀態下與車身外部碰撞時,因為碰撞對象與具有相對較弱剛性的外部車身部分碰撞,其中所述碰撞對象偏離前縱梁并且前縱梁不能有效地應對車輛的小重疊正面碰撞,所以不僅乘員不能得到安全地保護,而且導致對車輛的過度碰撞損壞。
為此,正在開發通過增強車身外部來應對小重疊碰撞的方法。
例如,提出了將前擋泥板構件的前端部分延伸至前縱梁的前端部分,形成使連接構件彼此連接的結構或者使用于防止碰撞對象損壞的增強構件被安裝在前縱梁的外側的結構等,但是這對于應對小重疊正面碰撞是無效的。
本背景技術部分中公開的上述信息僅用于增強對本發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包含不構成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信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前部車身增強結構,其可以在車輛發生正面碰撞、偏置碰撞或者小重疊碰撞時,通過吸收由擋泥板構件施加到前縱梁的撞擊能量,并且將施加到前縱梁和擋泥板構件的撞擊能量適當地分散到車身的其他部分來提高碰撞穩定性。
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提供一種前部車身增強結構,其中設置有減震器殼體、擋泥板上部構件、擋泥板構件和前縱梁。
前縱梁可包括:內部構件,其形成在車身長度方向上延伸的車身基本框架;前外側構件,其比所述內部構件在車身寬度方向上更靠外地設置,設置在比連接到所述前縱梁的所述擋泥板構件更前方的位置,并且通過與所述內部構件聯接而形成三維箱結構;以及后外側構件,其比所述內部構件在車身寬度方向上更靠外地設置,設置在比連接到所述前縱梁的所述擋泥板構件更后方的位置,并且通過與所述內部構件聯接而形成三維箱結構。
擋泥板構件可包括:基部構件,其形成連接所述內部構件和所述擋泥板上部構件的基本框架;前部構件,其比所述基部構件在車身寬度方向上更靠外地設置,并且連接到所述基部構件的前端、所述前外側構件的后端以及所述擋泥板上部構件;后部構件,其比所述基部構件在車身寬度方向上更靠外地設置,并且連接到所述基部構件的后端、所述后外側構件的前端以及所述擋泥板上部構件;以及蓋構件,其比所述前部構件和所述后部構件在車身寬度方向上更靠外地設置,并且連接到所述前部構件、所述后部構件、所述內部構件和所述擋泥板上部構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未經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8323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