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小型污水處理船式沉淀池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243574.1 | 申請日: | 2017-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3019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20 |
| 發明(設計)人: | 趙偉康 | 申請(專利權)人: | 趙偉康 |
| 主分類號: | B01D21/08 | 分類號: | B01D21/08;B01D21/00;B01D21/06;B01D21/24;B01D36/04;C02F9/02;B01F7/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1800 浙江省紹***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小型 污水處理 沉淀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小型污水處理船式沉淀池裝置。
背景技術
現小型污水處理采用一體化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該工藝的固液分離裝置主要有船式,但現有的沉淀池普遍存在占地面積大、建設和運行成本高、停留時間長、泥斗排泥不暢、出水堰“跑泥”等現象,污水池的空間利用率低,導致船體體積過大,處理效率反而降低,運行和使用均不方便。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小型污水處理船式沉淀池裝置,結構緊湊,分層靜置分離,有利于污水中泥水的分離,處理效率高,可以有效的配合氧化溝進行使用,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小型污水處理船式沉淀池裝置,包括船體,所述船體的外側面安裝有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的輸入端與外部電源的輸出端電連接,所述船體內腔左側設有絮凝箱,所述船體的內腔右側設有沉淀箱,所述沉淀箱為半球形殼,所述沉淀箱內設有與穩流箱相通的入流管,所述沉淀箱的上端右側設有貫穿船體右側面的出流管,所述沉淀箱的底部設有污泥槽,所述沉淀箱的中部上側安裝有層流板,所述沉淀箱上側的船體內側面固定有工作臺,所述工作臺的軸孔內設有穿過層流板的吸渣管,所述吸渣管的下端側面設有與污泥槽接觸的刮泥板,所述工作臺上表面設有減速電機,所述減速電機的輸入端與控制開關的輸出端電連接,且減速電機的輸出軸和吸渣管的上端均設有皮帶輪,兩個皮帶輪通過皮帶相連,所述吸渣管的上端口設有旋轉接頭,所述旋轉接頭的上端設有出渣管,所述出渣管的中部安裝有負壓器,所述負壓器的輸入端與控制開關的輸出端電連接,所述絮凝箱的內腔通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隔開,所述船體為上表面敞口的長方體殼體,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高度與船體的整體高度一致,且第一隔板下端與船體下表面之間設有通流槽,所述船體左側壁與第一隔板之間設有過濾器,所述過濾器包括安裝座,所述安裝座的上側固定有掛鉤,所述安裝座的中部設有濾網,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間為反應箱,所述反應箱內設有截面為“L”型的底罩,所述底罩的水平部分分別與船體側壁、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下端側面過渡相連,所述底罩的上側面套有頂罩,且頂罩為下端敞口的圓筒殼,所述第二隔板與沉淀箱之間為穩流箱,所述穩流箱內設有穩流板。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頂罩的側面設有分別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固定相連的固定桿,所述底罩的水平部分設有貫穿船體底面的卸渣管,所述卸渣管的外側端安裝有卸渣閥。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反應箱上側的船體側面安裝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表面安裝有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的輸入端與控制開關的輸出端電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伺服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有穿過頂罩延伸至底罩內的轉軸,所述轉軸的下端均勻分布有撥輥。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穩流板為六層弧板,且六層穩流板為同心弧。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六層穩流板圓心角大小一致,所述穩流板的入口端與第二隔板的上端側面過渡相連。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層流板的錐形殼板,所述層流板的數量為四塊,且四塊層流板沿沉淀箱的中心線縱向分布。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下側三塊層流板的錐頂設有通孔,最下側層流板的底部邊緣與沉淀箱的內側面固定相連,最下側層流板的內側面固定有截面為弧線型的回流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船體橫向隔成反應箱、穩流箱和沉淀箱,且相互連通構成連通器,污水從第一隔板和船體左側面之間進入,依次橫向穿過反應箱、穩流箱和沉淀箱,分層分級對污水內的絮凝物和污泥進行分離,結構緊湊,降低了船體的總體積,加速了沉淀作業的完成,提升了日污水處理量,可有效配合氧化溝進行泥水分離;
2)反應箱由底罩和頂罩分割為立體循環結構,通過伺服電機帶動轉軸和撥輥的轉動形成提升力,人為控制污水的循環流動,保證污水的流體速度達到預定設想,可在反應箱內投放絮凝藥物,配合撥輥的攪拌能力有效與污水內的漂浮物反應,從而實現絮凝物的快速沉降分離,立體循環結構有利于抵消絮凝物在水體內的上流力,沉降更快;
3)沉淀箱為半球形結構,且入流管設在沉淀箱的下側,流體從污泥槽與沉淀箱之間的空腔上涌至沉淀箱內,經過錐形層流板和回流板的阻隔向下翻涌,泥渣由于重力落在污泥槽內,通過刮泥板的轉動對污泥槽上表面進行刮除,防止污泥的附著粘接,使污泥下流至污泥槽的底部,有利于吸渣管對污泥的清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趙偉康,未經趙偉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4357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