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蟾蜍幼蛙棲息場的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634562.5 | 申請日: | 2017-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72310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4 |
| 發明(設計)人: | 楊成勝 | 申請(專利權)人: | 楊成勝 |
| 主分類號: | A01K67/02 | 分類號: | A01K67/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77600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蟾蜍 棲息 使用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及蟾蜍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蟾蜍幼蛙棲息場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蟾蜍俗稱癩蛤蟆,也叫疥毒子,疥蛤蟆,蟾蜍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于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后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是一種優質藥用的兩棲動物,從蟾蜍活體上提取的蟾衣、蟾酥是名貴中藥材,隨著蟾蜍利用率的提高,野生蟾蜍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養殖蟾蜍成為提高蟾蜍數量的新途徑,由于蟾蜍以鮮活的運動的小動物為食,蟾蜍是兩棲動物,繁育時需經過水體階段的蛙卵、蝌蚪階段,到幼蛙階段則陸續上岸生活,在從蝌蚪變態成幼蛙后,由于對陸地生活有一個適應階段,這一階段幼蛙遠離水域尋找濕潤環境,在水域岸邊沒有適合的條件時,幼蛙常常會因缺乏隱蔽場所、環境干燥而不適,往往造成幼蛙成活率不高。
發明內容
為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設計了一種蟾蜍幼蛙棲息場的使用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蟾蜍幼蛙棲息場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棲息場由蝌蚪池塘、棲息平臺、紅蓼、廢舊熱水瓶外殼、幼蛙棲息基質組成,所述蝌蚪池塘面積10-60平方米,蝌蚪池塘水深保持10-30厘米,在蝌蚪池塘周邊設置棲息平臺,棲息平臺寬度為1.5-2.5米,棲息平臺與蝌蚪池塘之間為池坡,蝌蚪池塘的池坡設置的坡度為1:3-4,方便蟾蜍幼蛙攀爬登上棲息平臺,在棲息平臺遠離蝌蚪池塘的外圍設置高度為0.5-0.8米的防逃設施,棲息平臺上種植若干綠色植物紅蓼,紅蓼種植間距30-80厘米,紅蓼生長期間保持棲息平臺含水量18%-20%的飽墑狀態,使棲息平臺保持濕潤,棲息平臺添加腐熟的植物秸稈有機質,保持棲息平臺上層15厘米的土層中的有機質含量為5%,棲息平臺高出蝌蚪池塘的水面0.3-0.5米,蝌蚪池塘內的水體距離蟾蜍幼蛙棲息平臺1-2米,所述廢舊熱水瓶外殼為塑料制品,廢舊熱水瓶外殼消毒后沖洗干凈,把若干只廢舊熱水瓶外殼水平設置于棲息平臺的紅蓼間隙處,3-5只廢舊熱水瓶外殼為一組并排設置, 組間距0.7-1.5米,廢舊熱水瓶外殼的下側一半埋置棲息平臺的土層中,廢舊熱水瓶外殼內側的下部放置幼蛙棲息基質,所述幼蛙棲息基質為土壤和秸稈腐熟有機質的混合物,土壤與秸稈腐熟有機質的比例為7-8:3-2,保持幼蛙棲息基質呈濕潤狀態,紅蓼保持旺盛生長,形成綠蔭覆蓋棲息平臺及廢舊熱水瓶外殼,保持廢舊熱水瓶外殼內外溫度均衡。
有益效果:本發明所述蟾蜍幼蛙棲息場的使用方法,在蟾蜍蝌蚪變態為幼蛙的過程中,蟾蜍幼蛙營水陸兩棲生活,在棲息平臺及廢舊熱水瓶外殼的幼蛙棲息基質中培植蚯蚓作為幼蛙的食物來源,蟾蜍幼蛙在白天時棲息于廢舊熱水瓶外殼內側,夜晚在棲息平臺上取食蚯蚓或紅蓼草叢的飛蟲,蝌蚪池塘每天投喂蠅蛆、蚯蚓飼喂蝌蚪、幼蛙,保持蝌蚪、幼蛙有足夠的營養,促進蝌蚪盡快變態,促進幼蛙的生長,使用本發明能夠提高蟾蜍幼蛙的成活率,蟾蜍幼蛙生長速度快,蟾蜍幼蛙遭受外界有害生物危害的可能性降低,培育蟾蜍幼蛙的體質健壯,提高蟾蜍的生產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紅蓼,2廢舊熱水瓶外殼,3幼蛙棲息基質,4棲息平臺,5池坡,6蝌蚪池塘。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楊成勝,未經楊成勝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3456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