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光學傳輸系統、光纖耦合裝置及光纖耦合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92880.0 | 申請日: | 2017-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7282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9 |
| 發明(設計)人: | 王曉明;莊凱;曾凡劍;孫立陽;豐寶桐;王英杰;李道武;秦秀波;魏存峰;魏龍;李得天;薛玉雄;安恒;楊生勝;李毅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2B6/40 | 分類號: | G02B6/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王輝;闞梓瑄 |
| 地址: | 100049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學 傳輸 系統 光纖 耦合 裝置 方法 | ||
本公開是關于一種光纖耦合裝置及光纖耦合方法,該裝置包括:第一耦合板,設有用于供光纖通過的第一通孔;第二耦合板,設有供光纖通過的第二通孔且一第一光學器件和一第二光學器件借由穿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光纖耦接;以及支架,用于連接并固定第一耦合板和第二耦合板;其中,第一耦合板與第一光學器件的耦接面適配,第二耦合板與第二光學器件的耦接面適配。本公開能夠方便地連接尺寸、角度不同的兩個截面,并且操作簡單、制造成本低。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光學工程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光纖耦合裝置以及光纖耦合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光學工程領域經常遇到需要將兩個截面尺寸不匹配的光學元件進行導通或耦接的情況,例如,光探測時需要將尺寸不匹配的發光元件和探測元件進行耦接,以及光傳導過程中需要將截面尺寸不一致的上下級的導光元件進行耦接。
目前常用的解決方式包括:利用光錐將兩個相互平行但大小不一的截面進行耦合,但是這種方式成本高、截面變化少,應用場合受限;利用多根光纖、或者其他導光元件,對每個傳導路徑進行耦合,這種方式操作復雜,尤其是在有大量像素點時,整個機構會變得復雜、龐大。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能夠方便地連接尺寸不同、角度不同的兩個光學元件截面,并且操作簡單、制造成本低的光學器件。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術部分公開的信息僅用于加強對本公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構成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信息。
發明內容
本公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纖耦合裝置及光纖耦合方法,進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關技術的限制和缺陷而導致的一個或者多個問題。
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光纖耦合裝置,包括:
第一耦合板,設有用于供光纖通過的第一通孔;
第二耦合板,設有供所述光纖通過的第二通孔且一第一光學器件和一第二光學器件借由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光纖耦接;以及
支架,用于連接并固定所述第一耦合板和所述第二耦合板;
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板與所述第一光學器件的耦接面適配,所述第二耦合板與所述第二光學器件的耦接面適配。
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一對一的方式或一對多的方式設置。
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分布、大小以及數量中的一種或多種是根據所述第一光學器件設置;及/或
所述第二通孔的分布、大小以及數量中的一種或多種是根據所述第二光學器件設置。
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支架的形狀是根據所述第一光學器件的耦接面與所述第二光學器件的耦接面之間的角度設置。
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耦合板內的孔之間的間距為5mm或6mm,所述第二耦合板內的孔之間的間距為3mm或3.5mm。
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光纖為單根光纖或多根光纖。
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板與所述光纖之間的縫隙和所述第二耦合板與所述光纖之間的縫隙中填充有灌封膠。
根據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光纖耦合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耦合板,所述第一耦合板與一第一待耦接光學器件的耦接面適配且設有用于供光纖通過的第一通孔;
提供一第二耦合板,所述第二耦合板與一第二待耦接光學器件的耦接面適配且設有用于供所述光纖通過的第二通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9288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兩防LC型活動連接器
- 下一篇:光束耦合的光軸穩定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