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己基連接的不飽和去甲基斑蝥酰亞胺二聚體的用途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90764.5 | 申請日: | 2017-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51484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26 |
| 發明(設計)人: | 譚學杰;姜學兵 | 申請(專利權)人: | 齊魯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N43/90 | 分類號: | A01N43/90;A01P7/04;C09K11/06;C07D519/00;C07D491/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0353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連接 不飽和 甲基 斑蝥 亞胺 二聚體 用途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由六個亞甲基鏈連接的不飽和去甲基斑蝥酰亞胺二聚體在光學材料領域的用途,該用途基于其在350~500nm之間有強的熒光發射;另外,該化合物對小菜蛾幼蟲的致死中濃度LC50值約為112mg/L,在農藥領域也有潛在的應用前景。該化合物外觀呈無色棒狀結晶,熔點158.8?159.4℃,分子式C22H24N2O6,其結構如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熒光材料和農藥學領域,具體為一種由六個亞甲基(即-(CH2)6-)連接的不飽和去甲基斑蝥酰亞胺二聚體的用途。
背景技術
斑蝥素是中國傳統天然藥物斑蝥的有效成分,可以使癌細胞的DNA一級和二級結構斷裂,進而使癌細胞進入程序性死亡,但斑蝥素劇毒,合成困難,限制了其臨床應用。去甲基斑蝥酰亞胺衍生物既保留了去甲基斑蝥素的抗腫瘤活性,又具有結構多變、易于修飾、可與金屬配位等特點,通過結構改造可望獲得毒性低、活性高的抗癌藥物分子;另一方面,在天然產物中廣泛存在的二聚體結構被普遍認為具有比相應的單體結構更好的生物活性,具有二聚體結構的藥物分子已被大量合成,并用于治療癌癥、艾滋病、阿爾茨海默病、瘧疾和各種寄生蟲病。但是基于斑蝥酰亞胺的二聚體種類非常少,目前見諸文獻報道的不超過十種,基于不飽和去甲基斑蝥酰亞胺的二聚體種類則更少,關于該類化合物的晶體結構的報道更是罕見;申請人課題組多年來一直從事斑蝥素衍生物在抗癌藥物領域的研究,近來發現此類衍生物在熒光材料和農藥化學領域也有特殊的用途。
有機熒光材料種類繁多,它們多帶有共軛雜環及各種生色團,結構易于調整,通過引入烯鍵、苯環等不飽和基團及各種生色團來改變其共軛長度,從而使化合物光電性質發生變化。如惡二唑及其衍生物類,三唑及其衍生物類,羅丹明及其衍生物類,香豆素類衍生物,1,8-萘酰亞胺類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三苯胺類衍生物,卟啉類化合物,咔唑、吡嗪、噻唑類衍生物,苝類衍生物等。它們廣泛應用于光學電子器件、DNA診斷、光化學傳感器、有機顏料、染料、熒光增白劑、光氧化劑、熒光涂料、激光染料、有機電致發光器件(ELD) 化學及生化分析、太陽能捕集器、防偽標記、藥物示蹤及激光等領域。但是,以不飽和去甲基斑蝥酰亞胺二聚體為骨架的熒光材料未見報道。
斑蝥素用于農藥的研究很少,1974年,James E. Carrel 和Thomas Eisner 在Science上撰文指出,在10-5mol.L-1的極低濃度下,斑蝥素對多種昆蟲有拒食作用。此外,還有胃毒、觸殺、內吸等作用。斑蝥素的殺蟲譜較廣,以對鱗翅目、同翅目昆蟲作用較強,同時對多種植物病原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陳勇等發現,去甲斑蝥素與斑蝥素類似,對菜蛾幼蟲同樣具有較強的胃毒和非選擇性拒食作用。但去甲斑蝥素的毒殺活性要弱于斑蝥素,通過加大使用劑量或加入增效劑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毒殺效果。不飽和去甲基斑蝥酰亞胺用于農藥的研究未見報道,其二聚體用于農藥領域的研究也未見報道。
發明內容
合成和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齊魯工業大學,未經齊魯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9076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