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去除徑流雨水中油污的透水鋪裝系統及其鋪裝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09459.1 | 申請日: | 2017-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382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10 |
| 發明(設計)人: | 于田田;高文卉;高彥波;佘建云;林子明;李佳潤;孫經緯;何楨;魏一璇;崔卓邇 | 申請(專利權)人: | 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C11/22 | 分類號: | E01C11/22;E01C5/04;C02F3/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宣言律師事務所11509 | 代理人: | 趙建剛 |
| 地址: | 100124 北京市朝***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去除 徑流 雨水 油污 透水 系統 及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透水鋪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去除徑流雨水中油污的透水鋪裝系統及其鋪裝方法。
背景技術
在城市化建設中,現代化城市的地表逐步被建筑物和混凝土等阻水材料硬化覆蓋,形成了生態學上的“人造沙漠”。便捷的交通設施,鋪設平整的道路在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這些不透水的路面也給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城市地面建設中,要遵循自然規律,盡最大可能使城市與自然相協調,做到地面硬化與地面“軟化”相結合,在滿足城市功能的同時,加強城市地面的“軟化”建設。
將透水性能良好,孔隙率較高的材料用于透水磚面層與基層,使雨水通過人工鋪筑的多孔性路面下滲,從而使硬質鋪裝具有讓水直接滲入地下,并能使雨水還原成地下水參與地下水循環,同時能讓土壤和空氣進行氣體交換,吸收路面噪音的人工鋪筑的鋪裝地面。鋪裝結構根據設計荷載的不同,適用于住宅、庭院、廣場、植物園、園林、工廠區域、停車場、樹坑、花房、人行步道及輕量交通公路等路面的鋪設,具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生態效應,因而生態路面的研究前景廣闊,不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并能明顯提高城市居住和生活的舒適性。
但是現有的透水路面鋪裝未曾考慮到路面徑流中大量存在的油污,油污通過透水地面下滲進入地下水,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現有技術還沒有有效地解決辦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去除徑流雨水中油污的透水鋪裝系統,本發明采用微生物處理油污,微生物主要為烴類氧化菌、烴類降解菌和石油降解菌,該類微生物利用石油烴作為碳源同化降解,最終完全礦化,轉變為無害的無機物,從而避免了油污的污染。本發明可以對下滲徑流中的油污通過微生物去除,避免油污堵塞透水通道,同時防止油污進入地下水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本發明低碳節能,綠色環保,適用性廣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去除徑流雨水中油污的透水鋪裝系統,
自上而下的結構包括透水層、找平層、微生物層、透水土工布層和透水基層;
所述透水層用于將路面的雨水快速滲透至地下,并完成對路面徑流的初級過濾,避免較大顆粒物進入地下;
所述找平層是用于緩沖和透水的構造層,在透水層之下整平、加強和增固系統結構;
所述微生物層用于吸附去除徑流中的油污,使油污不能堵塞透水通道或滲入地下水;
所述透水土工布層用于使透水鋪裝系統透水滲透,并不讓微生物流失;
所述透水基層用于隔絕原土與透水鋪裝系統,不讓原土逸散至微生物層。
進一步地,所述透水層的透水材料為透水磚。
進一步地,所述透水磚的厚度為40-80mm。
進一步地,所述透水層的孔隙率為15%-20%。
進一步地,所述透水磚的邊角為倒弧形。
進一步地,所述倒弧形的半徑為4-6mm。
進一步地,所述透水磚之間設有透水磚縫隙。
進一步地,所述透水磚縫隙交匯處為微生物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微生物通道用于添加微生物。
進一步地,所述微生物為微生物菌液。
進一步地,所述微生物通過微生物注射器添加。
進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注射器包括手柄、管口、連接桿、中空管、活塞、注射管、注射口、上擋板、下擋板;中空管的前部一端設有注射管,在中空管內,設有連接桿,連接桿的一端與手柄相連,連接桿的另一端與活塞相連,在連接桿與手柄相連處設有上擋板;中空管后部一端末尾為管口,注射管前部一端末尾為注射口;在注射管外部設有下擋板,下擋板的位置遠離注射口。
進一步地,所述下擋板到所述注射口的距離大于所述透水層和所述找平層的厚度之和,同時小于所述透水層、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微生物層的厚度之和。
進一步地,所述注射口的管徑小于所述微生物通道的孔徑。
進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注射器材質為PVC材料。
進一步地,所述微生物層的厚度為20-30mm。
進一步地,所述微生物層的材料由微生物載體和礫石組成,所述微生物載體和所述礫石的級配比例為3:2。
進一步地,所述微生物載體為生物陶粒濾料。
進一步地,所述生物陶粒濾料的粒徑范圍為5-10mm。
進一步地,所述礫石的粒徑為10-15mm。
進一步地,所述找平層的材料采用中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未經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0945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