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功能一體式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06750.3 | 申請日: | 2017-0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3301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9 |
| 發明(設計)人: | 凌小君;程花;潘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江達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2C18/10 | 分類號: | B02C18/10;B02C18/22;C05F11/00;B01F7/18;B01F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權智天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愛 |
| 地址: | 214000 江蘇省無***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功能 體式 水生植物 堆肥 預處理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功能一體式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系統及方法,該預處理系統包括攪拌桶和濾液收集系統,所述攪拌桶上開設有進料口和混合料出口,且所述攪拌桶內設置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的安裝有若干根攪拌槳葉,且所述攪拌軸的底端安裝有粉碎刀片,所述攪拌桶的底部開設有濾液出口,所述濾液出口處安裝有過濾網,所述進料口處設置有預破碎系統,所述濾液收集系統包括通過濾液收集管路與所述濾液出口相連接的濾液收集罐。上述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系統同時集成了攪拌、粉碎和脫水的功能,不僅大幅度縮減了堆肥的時間,節約了堆肥的場地;而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水生植物生態修復過程中富集的營養物質,提高了堆肥成品的肥效。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體污染修復植物殘體資源化利用的前處理技術,尤其是涉及一種集攪拌、粉碎、脫水為一體的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受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等的影響,我國水環境生態系統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水生植物作為淡水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初級生產力,近年來,一直被廣泛應用于水環境生態修復中。尤其是沉水植物,由于其整株或絕大多數植株都在水體里,吸附量高,處理效果好,因此利用量高。
然而,隨著水生植物的大量種植和恢復,在修復受污染水體的同時,由于水生植物繁殖快,生長旺盛,帶來了新的問題,即如何妥善處置生長過剩的水生植物。鑒于水生植物在治理污染水體時,吸附了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因此,堆肥是比較實用的一種資源化處理處置方法。
然而,由于水生植物含水率高,大部分水生植物含水率在90%以上,給堆肥的預處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水生植物的脫水問題急需解決。
傳統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蘆堆肥時,是先在堆肥場地進行晾曬,待水葫蘆曬干至含水率低于30%時,用干濕破碎機進行破碎,然后與堆肥輔料一起,混合均勻,制堆,發酵。這種方法存在以下弊端:
1、占用場地大,環境效益差。
2、處理時間慢,堆肥周期長。
3、造成資源浪費,堆肥過程中需要添加水進行原料混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一體式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系統,其具有占地面積小、處理效率高及資源收集和利用率高的特點,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一體式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方法,該方法具有處理效率高及資源收集和利用率高的特點,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多功能一體式水生植物堆肥預處理系統,其包括預破碎系統、攪拌破碎系統和濾液收集系統,其中,
所述攪拌破碎系統包括封閉的豎直設置的攪拌桶,所述攪拌桶上開設有進料口和混合料出口,且所述攪拌桶內可轉動地設置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連接攪拌驅動電機,所述攪拌軸的上沿高度方向間隔安裝有用于對物料進行攪拌的若干根攪拌槳葉,且所述攪拌軸的底端安裝有用于對物料進行破碎的粉碎刀片,所述攪拌桶的底部開設有濾液出口,所述濾液出口處安裝有過濾網,
所述進料口處設置有用于將投入的物料切斷成小段的預破碎系統,
所述濾液收集系統包括密封的濾液收集罐,所述濾液收集罐通過濾液收集管路與所述濾液出口相連接。
特別地,所述濾液收集系統還包括抽真空組件,所述抽真空組件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過真空抽濾管道與所述濾液收集管路相連通。
特別地,所述濾液收集管路上安裝有閥門,所述濾液收集罐的底部開設有放液口。
特別地,所述混合料出口處安裝有向下傾斜的擋板,以便于收集混合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江達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江蘇江達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0675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