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多層增強RTP管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894495.1 | 申請日: | 2016-08-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159672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10 |
| 發明(設計)人: | 張建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航天晨光(福建)管業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L9/12 | 分類號: | F16L9/12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博深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崢 |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工***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層 增強 rtp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RTP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層增強RTP管。
背景技術
當今社會,能源是重要的生活、生產和戰略物資,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油氣資源的開發離不開油氣運輸技術,管道運送是目前石油和天然氣運送的最重要手段。管道主要包括金屬管和非金屬管,金屬管因其技術成熟是目前使用較多的管道,但其因腐蝕導致的事故和損失較多。非金屬管道是由非金屬材料制成的管道,與金屬管相比,非金屬管具有耐腐蝕,安裝方便、成本低、重量輕等優點。RTP管是目前生產技術中比較常用的非金屬管道,市場上的RTP管主要用于低內壓,低拉力的場合,使用范圍比較局限。而在海底油氣管道輸送過程中管道會承受較大的內壓,普通的RTP管的抗內壓能力遠遠達不到上述規定的使用要求,且RTP管口徑小,運輸能力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結構強度高的多層增強RTP管。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多層增強RTP管,包括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內管、增強層和保護層,所述內管的內壁與外壁之間包覆有金屬絲網骨架,所述增強層由至少四條以預定纏繞角纏繞在內管外壁上的纏繞帶構成,所述纏繞帶表面涂布有粘結劑,所述保護層通過熱熔方式粘結在增強層外側。
進一步的,所述纏繞帶為芳綸纖維與高密度聚乙烯組成的復合帶。
進一步的,所述內管采用聚四氟乙烯在金屬絲網骨架上注塑成型。
進一步的,所述纏繞帶的數量為2的整數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RTP管的內管中設有金屬絲網骨架,可提高強度,減少受外力時的形變,增強層內設有多條纏繞帶,可承受較大的內壓,因此在設計時可提高RTP管管徑,提高輸送效率,纏繞帶表面涂布有粘結劑,使增強層與上下結構固結,當RTP管受到拉力時纏繞帶的平衡角不會變小,避免管道受損影響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多層增強RTP管的主視圖。
標號說明:
1、內管;2、增強層;3、保護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本實用新型最關鍵的構思在于:RTP管的內管中設有金屬絲網骨架,可提高強度,減少受外力時的形變。
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多層增強RTP管,包括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內管1、增強層2和保護層3,所述內管1的內壁與外壁之間包覆有金屬絲網骨架,所述增強層2由至少四條以預定纏繞角纏繞在內管1外壁上的纏繞帶構成,所述纏繞帶表面涂布有粘結劑,所述保護層3通過熱熔方式粘結在增強層2外側。
從上述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RTP管的內管1中設有金屬絲網骨架,可提高強度,減少受外力時的形變,增強層2內設有多條纏繞帶,可承受較大的內壓,因此在設計時可提高RTP管管徑,提高輸送效率,纏繞帶表面涂布有粘結劑,使增強層2與上下結構固結,當RTP管受到拉力時纏繞帶的平衡角不會變小,避免管道受損影響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所述纏繞帶為芳綸纖維與高密度聚乙烯組成的復合帶。
由上述描述可知,纏繞帶為芳綸纖維與高密度聚乙烯組成的復合帶,結構強度好,可更好的滿足輸送需求。
進一步的,所述內管1采用聚四氟乙烯在金屬絲網骨架上注塑成型。
由上述描述可知,聚四氟乙烯表面摩擦力小,耐腐蝕,可避免內管1內積垢積蠟,影響運輸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纏繞帶的數量為2的整數倍。
由上述描述可知,纏繞帶的數量為2的整數倍,使纏繞帶在纏繞過程中以內管1為圓心均勻分布,受力均衡。
請參照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為:
一種多層增強RTP管,包括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內管1、增強層2和保護層3,所述內管1的內壁與外壁之間包覆有金屬絲網骨架,所述增強層2由至少四條以預定纏繞角纏繞在內管1外壁上的纏繞帶構成,所述纏繞帶表面涂布有粘結劑,所述保護層3通過熱熔方式粘結在增強層2外側,所述纏繞帶為芳綸纖維與高密度聚乙烯組成的復合帶,所述內管1采用聚四氟乙烯在金屬絲網骨架上注塑成型,所述纏繞帶的數量為2的整數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航天晨光(福建)管業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航天晨光(福建)管業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89449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交通警情處理方法和警情終端
- 下一篇:智能交通全面實時指揮管控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