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689227.6 | 申請日: | 2016-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374837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04 |
| 發明(設計)人: | 陳宏璽;韋學麗;汪德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16 | 分類號: | B62D25/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53 | 代理人: | 焦燁鋆 |
| 地址: | 545007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排氣 后輪 罩內板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身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車型后輪罩內板結構(如圖1圖2),后輪罩內板頂部不能排氣,氣體聚集,形成空腔,抵抗電泳液浸泡腔體內表面,無法上漆,后輪罩內板頂部內表面返銹。涂裝車間需要除銹涂膠返修。如果在后輪罩內板頂部開孔排氣,需要增加人手和增加膠塞堵孔,會增加物料成本,又會增加勞動時間。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上漆更加均勻及防止后輪罩內板頂部內表面返銹排氣后輪罩內板。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包括后輪罩內板,所述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還可以是:
所述排氣孔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的內側翻邊處。
所述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有三個排氣孔。
三個所述排氣孔分別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的內側翻邊的兩端及中部。
所述排氣孔的孔邊與側圍內板的間隙值為2mm-5mm。
所述后輪罩內板與側圍內板的間隙值為3mm。
所述排氣孔為圓形或多邊形。
所述排氣孔為長方形。
所述排氣孔的長度在5-12mm之間,所述排氣孔的寬度在5mm-12mm之間。
所述排氣孔的長度為8mm,所述排氣孔的寬度為8mm。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包括后輪罩內板,所述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這樣,工件浸入電泳涂料中時,卷入氣泡或空氣、循環系統原因產生的空氣等原因使漆液中含有微小氣泡,或工件電極產生氣泡過多使漆液流動性差而無法帶出,其通過在所述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在后輪罩內板電泳上漆時,方便排除電泳過程中產生的氣體,使得電泳上漆更均勻,并且由于在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排氣孔,后輪罩內板不會產生內壓,電泳液在電泳過程中可以到達部件的最頂端,電泳效果得到保證,可以有效防止后輪罩內板表面上銹。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上漆更加均勻,防止后輪罩內板頂部內表面返銹。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排氣后輪罩內板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排氣后輪罩內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排氣后輪罩內板的排氣示意圖。
圖中:1:后輪罩內板;2:排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包括后輪罩內板1,所述后輪罩內板1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2。這樣,工件浸入電泳涂料中時,卷入氣泡或空氣、循環系統原因產生的空氣等原因使漆液中含有微小氣泡,或工件電極產生氣泡過多使漆液流動性差而無法帶出,其通過在所述后輪罩內板1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2,在后輪罩內板1電泳上漆時,方便排除電泳過程中產生的氣體,使得電泳上漆更均勻,并且由于在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排氣孔2,后輪罩內板1不會產生內壓,電泳液在電泳過程中可以到達部件的最頂端,電泳效果得到保證,可以有效防止后輪罩內板1表面上銹。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上漆更加均勻,防止后輪罩內板1頂部內表面返銹。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如圖1至圖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排氣孔2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1的內側翻邊處。這樣,如果在后輪罩內板1頂部開孔排氣,需要增加人手和增加膠塞堵孔,會增加物料成本,又會增加勞動時間,將排氣孔2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1的內側翻邊處,僅采用膠帶即可對排氣孔2進行密封,節約勞動力及運作成本。更優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后輪罩內板1上設置有三個排氣孔2。這樣,通過設置三個排氣孔2可以大大增加后輪罩內板1的排氣通過量,提高后輪罩內板1的電泳效率,上漆更加均勻,防止后輪罩內板1頂部內表面返銹。更優選的技術方案是:三個所述排氣孔2分別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1的內側翻邊的兩端及中部。這樣,排氣孔2分布更加均勻,排氣效果達到最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68922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