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研磨頭及研磨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032022.0 | 申請日: | 2016-0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271694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01 |
| 發明(設計)人: | 譚巧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4B37/11 | 分類號: | B24B37/11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屈蘅;李時云 |
| 地址: | 300385 天***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研磨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半導體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研磨頭及研磨裝置。
背景技術
20世紀70年代,多層金屬化技術被引入到集成電路制造工藝中,此技術使 芯片的垂直空間得到有效的利用,并提高了器件的集成度。但這項技術也使得 襯底表面不平整度加劇,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如引起光刻膠厚度不均進而 導致光刻受限)嚴重影響了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的發展。
針對這一問題,業界先后開發了多種平坦化技術,主要有反刻、玻璃回流、 旋涂膜層等,但效果并不理想。80年代末,IBM公司將化學機械拋光 (Chemical-MechanicalPlanarization,CMP)技術進行了發展使之應用于襯底的平 坦化,其在表面平坦化上的效果較傳統的平坦化技術有了極大的改善,從而使 之成為了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中有關鍵地位的平坦化技術。
化學機械拋光工藝使用具有研磨性和腐蝕性的拋光液,并配合使用研磨墊。 研磨墊的尺寸通常比晶圓要大。研磨墊和晶圓被一個可活動的研磨頭壓在一起, 晶圓和研磨墊同時轉動(通常是以相反的方向轉),但是它們的中心并不重合。在 這個過程中晶圓表面的材料和不規則結構都被除去,從而達到平坦化的目的。 平坦化后的晶圓表面使得干法刻蝕中的圖樣的成型更加容易。平滑的晶圓表面 還使得使用更小的金屬圖樣成為可能,從而能夠提高集成度。
現有的研磨頭通常包括:基座、吸附機構及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設置于所 述基座和所述吸附機構之間,并將兩者連接;其中密封圈由彈性材料制成的環 形圈,所述環形圈的內徑邊緣套接于靠近所述吸附機構的所述基座上,所述環 形圈的外徑邊緣套接于靠近所述基座的所述吸附機構上,以將基座和吸附機構 通過密封圈間接連接。研磨頭實際工作時,吸附機構中吸附有晶圓,基座在驅 動器的驅動下轉動,在密封圈的傳遞作用下帶動吸附機構轉動,使得吸附機構 中吸附的晶圓相對研磨墊旋轉完成對晶圓的平坦化處理。這里,密封圈的作用 主要是調整壓力大小及保持基座和吸附機構之間的密封,此外,由研磨頭工作 的原理可知,密封圈還起到將基座的旋轉力傳遞給吸附機構的媒介作用。
但是,上述結構的研磨頭需要定期更換,以確保研磨效果,主要是因在密 封圈傳遞傳動力時,吸附機構旋轉時的扭矩作用于密封圈上,密封圈長期承受 扭矩會出現破裂的現象,影響密封圈的密封性,進而影響研磨頭的工作性能, 導致研磨的產品良率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研磨頭及研磨裝置,以解決由于研磨頭的 密封圈易破裂,使得密封圈的密封性下降,導致研磨頭的工作性能下降,需要 定期更換研磨頭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研磨頭,所述研磨頭,包括:
基座、吸附機構及設置于所述基座和吸附機構之間并與兩者連接的密封圈,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主動部件和至少一個被動部件,所述主動部件固 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被動部件固定于所述吸附機構上,所述主動部件跟隨所 述基座進行旋轉運動,并推動所述被動部件進行旋轉運動,以帶動所述吸附機 構進行旋轉運動。
可選的,在所述的研磨頭中,所述被動部件為磁鐵桿,所述主動部件包括 殼體和磁鐵,所述磁鐵套接于所述殼體中并沿所述殼體做伸縮運動。
可選的,在所述的研磨頭中,所述磁鐵的自由端與所述磁鐵桿的自由端的 極性相同。
可選的,在所述的研磨頭中,所述磁鐵的自由端與所述磁鐵桿的自由端的 極性不同。
可選的,在所述的研磨頭中,所述主動部件和所述被動部件均為磁鐵桿。
可選的,在所述的研磨頭中,所述主動部件的自由端與所述被動部件的自 由端的極性相同。
可選的,在所述的研磨頭中,所述主動部件的自由端與所述被動部件的自 由端的極性不同。
可選的,在所述的研磨頭中,所述主動部件和所述被動部件均為永磁鐵桿。
可選的,在所述的研磨頭中,所述主動部件水平固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 被動部件豎直固定于所述吸附機構上,所述主動部件推動所述被動部件進行旋 轉運動時,所述主動部件的自由端與所述被動部件的自由端相交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經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03202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