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99541.7 | 申請日: | 2016-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5123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31 |
| 發明(設計)人: | 尹園;鄭春柏;李健美;魏巍;柳美華;鄧鵬飏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中科應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27/12 | 分類號: | C08L27/12;C08L61/06;C08L77/10 |
| 代理公司: | 長春菁華專利商標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22210 | 代理人: | 李外 |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杭***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密封墊圈 氟橡膠 船舶管路系統 制備 芳綸漿粕 基體材料 電絕緣 酚醛樹脂粉末 抗蠕變性能 墊圈材料 酚醛樹脂 重量份 擊穿 滲漏 橡膠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及其制備方法,屬于密封墊圈技術領域。該密封墊圈按照重量份數計,包括100份氟橡膠F26、100~200份氟橡膠F246、5~15份酚醛樹脂、0.5~1份芳綸漿粕。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的制備方法。本發明以氟橡膠F26和氟橡膠F246為密封墊圈的基體材料,酚醛樹脂粉末助劑主要用于提高基體材料的硬度,芳綸漿粕主要作為骨架,提高墊圈材料的強度,在提高橡膠強度和抗蠕變性能的同時,不會產生大量孔隙擊穿并引發滲漏和電絕緣失效,使得本發明的密封墊圈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密封墊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船舶管路系統用非金屬墊圈既能實現管路接頭的壓縮密封,又能保證系統各零部件的機械隔離和相互間的電絕緣。目前船舶管路系統中廣泛采用的非金屬墊圈材料主要包括丁腈橡膠、硅橡膠、氟橡膠、聚四氟乙烯及芳綸橡膠。根據CB/Z 281-2011標準,目前通用的非金屬墊圈材料中,聚四氟乙烯及芳綸橡膠是承壓能力最強的,不過二者所能長期承受的最大液體介質壓力均不超過4.0MPa。究其原因是,聚四氟乙烯的抗蠕變性能很差,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會產生非常典型的冷流現象,導致墊圈的明顯形變和密封失效。而芳綸橡膠嚴格來講并非一種橡膠材料,其主體是芳綸纖維,橡膠所占比重較小,且主要起黏合劑作用。芳綸橡膠的硬度較大,可以實現高壓狀態下的短時有效密封,但是在介質壓力的持續作用下,由大量纖維形成的孔隙會被高壓擊穿并引發緩慢滲漏,從而降低墊圈的使役壽命和電絕緣性能。
伴隨著人類水下考察、海底勘探開發、打撈、救援等任務等級的提升,潛水器或潛艇等水下海工裝備的常規下潛深度會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水面船舶艦艇的大型化,也促使該類海事裝備的吃水深度進一步增加。這兩方面的變化勢必會引起管路液體介質壓力的升高,并對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的液體介質承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及其制備方法,該密封墊圈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和電絕緣性能。
本發明首先提供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該密封墊圈按照重量份數計,包括如下組分:
優選的是,所述密封墊圈為矩形圈、O型圈、梯形圈或T型圈。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
將氟橡膠F26、氟橡膠F246、酚醛樹脂粉末、芳綸漿粕、硫化劑和硫化促進劑加入到開煉機中,經塑煉薄通后獲得混煉膠,將混煉膠放入到模具中,經兩段硫化,得到密封墊圈。
優選的是,所述的硫化劑為過氧化二異丙苯。
優選的是,所述的硫化促進劑為硬脂酸鈉。
優選的是,所述的兩段硫化工藝中,第一段硫化的溫度為150-170℃,時間為15-25分鐘;所述的第二段硫化的溫度為240-260℃,時間為10-14小時。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首先提供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該密封墊圈按照重量份數計,包括100份氟橡膠F26、100~200份氟橡膠F246、5~15份酚醛樹脂、0.5~1份芳綸漿粕,其中氟橡膠F26和氟橡膠F246為密封墊圈的基體材料,酚醛樹脂粉末助劑主要用于提高基體材料的硬度,由于氟橡膠自身的較高硬度,本發明的密封墊圈可以獲得可承受高達7.5MPa的液態介質壓力,本發明還包括芳綸漿粕,芳綸漿粕主要作為骨架,提高墊圈材料的強度,在提高橡膠強度和抗蠕變性能的同時,不會產生大量孔隙擊穿并引發滲漏和電絕緣失效,使得本發明的密封墊圈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能。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船舶管路系統用密封墊圈的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工藝簡單、原料易得,制備得到的密封墊圈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和電絕緣性能,可滿足船舶管路系統的使用要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中科應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浙江中科應化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9954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