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池組防撞梁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82236.7 | 申請日: | 2016-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8446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6 |
| 發明(設計)人: | 劉舒龍;嚴剛;夏順禮;張歡歡;趙久志;張寶鑫;秦李偉;陽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2/10 | 分類號: | H01M2/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懷勤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池組 防撞梁 結構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池組防撞梁結構,包括前防撞梁、后防撞梁、左防撞梁及后防撞梁;左防撞梁上表面的前端設置有左連接梁,右防撞梁上表面的前端設置右連接梁;前防撞梁的左端與左連接梁的上端固定連接,前防撞梁的右端與右連接梁的上端固定連接;左連接梁的軸線與同時垂直前防撞梁與左防撞梁的法線之間的夾角小于45度;右連接梁的軸線同時垂直前防撞梁與右防撞梁。本申請通過前防撞梁、后防撞梁、左防撞梁及后防撞梁結構,保證的電池組防撞梁的機械強度;通過左連接梁的角度設計及右連接梁的結構設計,又實現了電池組防撞梁對撞擊力有一定的緩沖效果,保證了電池組的安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池配件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電池組防撞梁結構。
背景技術
電動汽車電池成組技術處于日新月異的變革之中,各標準中也逐漸增加了電池機械安裝相關試驗的要求,對電池組的機械防護是本領域一直重視的問題。
電池組的能量組成部分是電池模組,電池模組固定在電池下殼體上,上殼體與下殼體配合,對電池模組起到防護作用;因此傳統的電池組結構設計通過上下殼體進行機械防護。
電池組的能量密度越高,整車的續駛里程相對較長,因此電池模組固定在下殼體內部相對緊湊;當整車發生嚴重碰撞時,下殼體會發生嚴重變形,可能造成漏電絕緣故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池組防撞梁結構,以提高電池組的機械防護能力。
一種電池組防撞梁結構,包括前防撞梁、后防撞梁、左防撞梁及后防撞梁;
所述左防撞梁的后端與所述后防撞梁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右防撞梁的后端與所述后防撞梁的右端固定連接;
所述左防撞梁上表面的前端設置有左連接梁,所述右防撞梁上表面的前端設置右連接梁;
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與所述左連接梁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與所述右連接梁的上端固定連接;
所述左連接梁的軸線與同時垂直所述前防撞梁與所述左防撞梁的法線之間的夾角小于45度;
所述右連接梁的軸線同時垂直所述前防撞梁與所述右防撞梁。
所述后防撞梁包括后防撞梁本體及防護板,所述防護板固定于所述后防撞梁本體的上表面,所述防護板的上端向所述前防撞梁方向彎折。
所述前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所述左防撞梁及所述右防撞梁上均設置有平面加強筋結構。
所述左防撞梁的寬度及所述前防撞梁的寬度均小于所述右防撞梁的寬度及所述后防撞梁的寬度。
在所述左防撞梁及所述右防撞梁與所述后防撞梁的連接處均設置有三角梁。
在所述前防撞梁的上表面的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連接支架。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請通過前防撞梁、后防撞梁、左防撞梁及后防撞梁結構,保證的電池組防撞梁的機械強度;通過左連接梁的角度設計及右連接梁的結構設計,又實現了電池組防撞梁對撞擊力有一定的緩沖效果,保證了電池組的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電池組防撞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電池組示意圖;
圖3為電池組防撞梁與電池組裝配示意圖;
圖4為圖1的俯視受力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右防撞梁,2后防撞梁,3左防撞梁,4前防撞梁,5左連接梁,6右連接梁,7三角梁,8電池組,9前方撞擊力,10后側撞擊力,11左側撞擊力,12右側撞擊力,21后防撞梁本體,22防護板,100電池組防撞梁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82236.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電池模塊、電池組及電動車輛
- 下一篇:一種新型圓形電池外殼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