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嵌縫油膏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61853.9 | 申請日: | 2016-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19435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9 |
| 發明(設計)人: | 楊玉峰;李中邵;張磊;歐陽幼玲;賀航;陳迅捷;陳真;何方勝;劉鐵思;王培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75/04 | 分類號: | C08L75/04;C08L19/00;C08L95/00;C08L93/04;C08L23/12;C08K5/098;C08K3/00;C08K7/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趙囡囡;吳貴明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油膏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嵌縫油膏及其制備方法。按重量份計,形成嵌縫油膏的原料包括:20~40份的石油瀝青、10~30份的聚氨酯顆粒、10~30份的橡膠粉、15~40份的填料及1~2份的增粘劑。該嵌縫油膏的原料中,石油瀝青、聚氨酯顆粒、橡膠粉和增粘劑的同時使用賦予了嵌縫油膏良好的塑性、耐熱性和耐寒性。同時,其延伸率大,粘結性能強。加入填料,能夠提高嵌縫油膏的粘結強度。除此以外,本發明中的嵌縫油膏采用的原料均無毒無害,較為環保,且這些原料的成本較低。總之,本發明提供的嵌縫油膏兼具環保和高性價比的特征,非常適合各種新舊混凝土面板、渡槽、隧道、橋梁、堤壩、車道和地下室等混凝土構筑物的嵌縫防水。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工程材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嵌縫油膏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為了使建(構)筑工程中各種構件的接縫能夠形成連續體,并具有不透水性與氣密性,一般均需進行密封處理。因此,要求密封材料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具有優良的粘結性、施工性、抗下垂性,使被粘結物之間形成防水連續體;第二,具有良好的伸縮性,能經受建筑構件因溫度、濕度、風力、地震等引起的接縫變形;第三,具有耐侯性、耐水性,在室外長期經受日照、雨雪寒暑等條件的作用下,能保持長期的粘結性與拉伸壓縮性能。
密封材料一般可分為定型密封材料(密封條和壓條等)和非定型密封材料(密封膏或嵌縫膏等)兩大類。其中不定型密封材料按原材料及其性能可分為三類:
塑性密封膏:以改性瀝青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其價格低,具有一定的彈塑性和耐久性,但彈性差,延伸率也較差。因此這類密封材料的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下;
彈塑性密封膏:有聚氯乙烯膠泥及各種塑料油膏。它們的彈性較低,塑性較大,延伸性和粘結力較好,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但是,由于這類油膏主要以煤焦油為基料、苯類溶劑為稀釋劑,污染環境,已被限制或禁止使用;
彈性密封膏:由聚硫橡膠、有機硅橡膠、氯丁橡膠、聚氨酯和丙烯酸萘為主要原料制成,包括硅酮類密封膠、聚硫類密封膠、聚氨酯類密封膠、丙烯酸酯類密封膠、丁基類密封膠等。這類材料的綜合性能較好,屬中、高檔密封材料。但其價格偏高,使用年限在20左右。
從90年代始,我國建筑密封材料發展迅速,按年產量計算,高檔產品占2~5%,低檔產品占95%以上。近年來,高檔密封材料發展較快,尤其是硅類密封材料應用有所發展,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總的消耗還是較低。因此,現階段,開發既環保且性價比較高的嵌縫油膏是很現實的迫切需求。
目前改性瀝青嵌縫油膏主要品種有丁基橡膠改性瀝青密封膏、SBS改性瀝青密封膏、再生橡膠改性瀝青油膏等。這類改性瀝青密封膏大多為不同的聚合物單獨改性瀝青,這些聚合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改善瀝青密封膏的性能,如適量的SBS可改善油膏的高溫抗流動性,丁基橡膠可以改善油膏的低溫柔韌性,橡膠粉可以提高油膏的彈性等。但單一改性存在局限性,不能使改性瀝青密封膏的總體性能得到全面提升,因而復合改性瀝青嵌縫油膏是目前的研究趨勢。
針對目前對環保及高性價比的嵌縫油膏的迫切需求,有必要開發一種能夠滿足此條件的嵌縫油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嵌縫油膏及其制備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嵌縫油膏的環保及高性價比無法兼得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嵌縫油膏,按重量份計,形成嵌縫油膏的原料包括:20~40份的石油瀝青、10~30份的聚氨酯顆粒、10~30份的橡膠粉、15~40份的填料及1~2份的增粘劑。
進一步地,按重量份計,石油瀝青包括:10~20份的10#石油瀝青和10~20份的90#石油瀝青。
進一步地,按重量份計,嵌縫油膏的原料還包括:0~1份的增韌纖維、0~2份的軟化劑及0~1份的穩定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6185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