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云平臺惡意行為檢測系統及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49850.3 | 申請日: | 2016-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13293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24 |
| 發明(設計)人: | 羅蛟;保永武;葉猛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虹旭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6 | 分類號: | H04L29/06;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武漢宇晨專利事務所42001 | 代理人: | 黃瑞棠 |
| 地址: | 430074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平臺 惡意 行為 檢測 系統 及其 方法 | ||
1.一種云平臺惡意行為檢測系統,其特征在于:
包括云端(10)和目標客戶端(20);其中云端(10)包括第1行為檢測器(11)、第1網絡檢測器(12)、掃描器(13)、模式篩選器(14)、第1惡意程序庫(15)、第1可信程序庫(16)和第1網絡攻擊模式庫(17);其中目標客戶端(20)包括第2行為檢測器(21)、第2網絡檢測器(22)、行為探針(23)、網絡探針(24)、第2惡意程序庫(25)、第2可信程序庫(26)和第2網絡攻擊模式庫(27);
其交互關系是:
第2行為檢測器(21)分別與行為探針(23)、第2惡意程序庫(25)、第2可信程序庫(26)和第1行為檢測器(11)進行交互,實現在目標客戶端(20)上對程序惡意行為的提取、識別和響應;
第2網絡檢測器(22)分別與網絡探針(24)、第2網絡攻擊模式庫(27)和第1網絡檢測器(12)進行交互,實現在目標客戶端(20)上對網絡惡意行為的提取、識別和響應;
第1行為檢測器(11)分別與第1惡意程序庫(15)、第1可信程序庫(16)、掃描器(13)和第2行為檢測器(21)進行交互,實現在云端(10)對惡意程序行為的提取、識別和響應;
第1網絡檢測器(12)分別與第1網絡攻擊模式庫(17)和第2網絡檢測器(22)進行交互,實現在云端(10)上對惡意網絡攻擊行為的提取、識別和響應;
模式篩選器(14)分別與第1惡意程序庫(15)、第1可信程序庫(16)、第1網絡攻擊模式庫(17)、第2惡意程序庫(25)、第2可信程序庫(26)和第2網絡攻擊模式庫(27)進行交互,實現對目標客戶端(20)的信息收集和對檢測規則的下發。
2.基于權利要求1所述系統的一種云平臺惡意行為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①行為探針(23)針對程序惡意行為,提取目標客戶端(20)上的程序信息摘要,發送給第2行為檢測器(21),進行惡意行為檢測;
②第2行為檢測器(21)通過行為探針(23)提交的程序信息摘要,結合第2惡意程序庫(25)、第2可信程序庫(26)識別程序惡意行為;對于無法識別的可疑程序,則提交給云端(10)的第1行為檢測器(11)進行檢測;
③第2網絡檢測器(22)通過網絡探針(24)提交的網絡流量摘要,結合第2網絡攻擊模式庫(27)識別網絡惡意行為;對于無法識別的可疑流量,則提交給云端(10)的第1網絡檢測器(12)進行檢測;在云端(10)的第1網絡檢測器(12)通過第2網絡檢測器(22)提交的網絡流量摘要,結合第1網絡攻擊模式庫(17)識別網絡惡意行為;
④第1行為檢測器(11)通過第2行為檢測器(21)提交的程序信息摘要,結合第1惡意程序庫(15)、第1可信程序庫(16)識別程序惡意行為;對于無法識別的可疑程序,則提交掃描器(13)進行檢測;對于識別的可疑程序和正常程序,則分別更新第1惡意程序庫(15)和第1可信程序庫(16);
⑤掃描器(13)接收第1行為檢測器(11)提交的程序信息摘要,通過第1、2……N掃描引擎(131、132……13N)對可疑程序進行掃描,識別程序惡意行為;
⑥模式篩選器(14)結合客戶端的環境信息,對第1惡意程序庫(15)、可第1信程序庫(16)、第1網絡攻擊模式庫(17)的更新部分進行篩選,實時下發給目標客戶端(20),以更新目標客戶端(20)的第1惡意程序庫(15)、第1可信程序庫(16)和第1網絡攻擊模式庫(17)。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虹旭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武漢虹旭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49850.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