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熱閃干系統的加熱除濕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837515.6 | 申請日: | 2016-09-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28874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1-22 |
| 發明(設計)人: | 黃鵬;林濤;劉天力;王升建;韓俊;劉皓;趙學政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6B21/00 | 分類號: | F26B21/00;F25B29/00 |
| 代理公司: | 12107 天津市三利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閆俊芬<國際申請>=<國際公布>=<進入 |
| 地址: | 300110 ***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風 除濕轉輪 加熱機構 除濕 風量 脫水 加熱除濕裝置 天然氣消耗量 處理區域 機構連通 節能減排 節約設備 進風管道 冷水盤管 濕度降低 煙氣余熱 運行能耗 再生區域 含濕量 換氣量 循環風 再利用 轉輪式 風機 連通 能耗 節約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熱閃干系統的加熱除濕裝置,加熱機構和除濕轉輪機,所述的加熱機構的新風進風管道經過所述的除濕轉輪機的處理區域后連通至所述的加熱機構的新風補入口,所述的除濕轉輪機的再生區域與煙氣余熱再利用機構連通。本發明針對現有閃干系統用冷水盤管對新風進行除濕,新風含濕量仍然較高,需要較高的溫度和風量達到閃干脫水需求的缺陷,將除濕轉輪式除濕方法用于閃干系統的新風補入機構中,降低閃干溫度和換氣量的情況下滿足閃干脫水需求,節約設備運行能耗。而且因為濕度降低,也將閃干循環風的溫度從80攝氏度降低至50?60攝氏度,進一步實現了節能減排,降低閃干溫度節約了天然氣消耗量,降低風量也就降低了風機的能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閃干除濕空調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熱閃干系統的加熱除濕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水性漆等汽車涂裝工藝的出現,為滿足水性漆的工藝條件,熱閃干設備成為涂裝車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熱除濕裝置是閃干設備中的重要裝置,加熱除濕裝置是利用預定高溫的循環風進行加熱除濕,同時在循環風中進行預定量的新風補充以降低循環風的濕度,提高熱干效果,為降低新風中的含水量,現有技術中一般采用除濕表冷器,這就需要先對新風進行降溫除濕,然后再加熱升溫,導致整體能耗損耗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缺陷,而提供一種熱閃干系統的加熱除濕裝置。
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熱閃干系統的加熱除濕裝置,加熱機構和除濕轉輪機,所述的加熱機構的新風進風管道經過所述的除濕轉輪機的處理區域后連通至所述的加熱機構的新風補入口,所述的除濕轉輪機的再生區域與煙氣余熱再利用機構連通,
所述的煙氣余熱再利用機構包括連通所述的加熱機構的高溫廢氣排放口與所述的除濕轉輪機的再生區域的高溫廢氣管,旁接在所述的高溫廢氣管上的新風調溫管,設置在再生區域進氣口側的溫度傳感器,以及分別設置在所述的新風調溫管和高溫廢氣管上并與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可控連接的新風調節閥和廢氣調節閥;
所述的加熱機構包括殼體,依次設置在殼體內的燃燒筒、換熱筒和過濾部,所述的換熱筒位于所述的燃燒筒右側,在所述的燃燒筒上部和下部分別間隔地設置有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所述的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的右端均在所述的燃燒筒的右半部。
所述的新風調溫管與高溫廢氣管的接入點位于所述的廢氣調節閥后部。
所述的廢氣調節閥為三通閥,其中一個閥口由排放管路連接至排放口。
所述的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分別為與所述的燃燒筒同軸的圓弧形。
所述的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分別對應地與殼體的頂板或底板相切。
所述的下導流板的弧長大于所述的上導流板的弧長且兩端均相對突出。
所述的下導流板左端與殼體底板間設置有豎直連接板,右端通過斜板與殼體底板連接。
所述的上導流板兩端分別通過斜連接板與殼體的頂板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針對現有閃干系統用冷水盤管對新風進行除濕,新風含濕量仍然較高,需要較高的溫度和風量達到閃干脫水需求的缺陷,將除濕轉輪式除濕方法用于閃干系統的新風補入機構中,可以將新風入口濕度控制在3g/m3以下,降低閃干溫度和換氣量的情況下滿足閃干脫水需求,節約設備運行能耗。而且因為濕度降低,也將閃干循環風的溫度從70-80攝氏度降低至50-60攝氏度,進一步實現了節能減排,降低閃干溫度節約了天然氣消耗量,降低風量也就降低了風機的能耗,同時可以將四元體加熱箱做的更小,減小了初步投資,進一步地,因為閃干溫度的降低,繼而可以降低強冷步驟的風量和時間,實現了連鎖式節能減排,降低總體成本。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83751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