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氘標記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361545.4 | 申請日: | 2016-05-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3479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杰;李永利;許卓妮;陳鷹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7D313/00 | 分類號: | C07D31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勝康律師事務所 31263 | 代理人: | 丁黎華 |
| 地址: | 20004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標記 玉米 赤霉烯酮 及其 衍生物 合成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氘標記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發明人意外的發現,采用特定方法配制的反應劑進行氫氘置換可以合成四氘取代的式(1)~(4)的氘標記化合物,合成方法簡單,反應條件溫和,轉化效率高,并且產物的純度較高,同位素豐度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氘標記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以及所述氘標記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作為內標物在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質譜檢測方法中的應用,屬于化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稱F2毒素,是由玉米赤霉菌產生的一種具有類雌激素作用的真菌次生代謝產物,其化學名為6-(10-羥基-6氧基-十一-碳烯基)β-雷鎖酸內酯,主要存在于玉米和玉米制品中,小麥、高粱以及大米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例如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等),具有很強的雌性激素類物質的生物活性,對哺乳動物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例如攝入被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污染的飼料可導致家禽,特別是豬牛羊等動物產生雌激素過多癥、繁殖機能異常甚至死亡,給畜牧業帶來了較大的損失。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食源性危害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2年,中國農業部第193號公告明確規定玉米赤霉醇禁用于所有食品動物,所有可食動物不得檢出;2010年衛生部發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第四批)》中明確將玉米赤霉醇列入非食用物質。
為防止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進入食物鏈,政府監控部門需要一種能夠快速、準確并很敏感的技術來檢測它們。
現今檢測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常用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薄層色譜法、免疫親和柱-HPLC法、質譜技術等。然而,由于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等獸藥殘留分析過程中存在著待測物質濃度低、樣品基質復雜、干擾物質多、代謝產物多樣或不明確等問題,其檢測陽性結果均須通過明確的驗證方法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這些檢查方法中,只有質譜檢測能夠同時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因此,發達國家對于動物源性食品中的獸藥殘留檢測均要求采用同位素稀釋質譜法測試,能夠有效地校正方法中出現的誤差,顯著提高檢測方法的準確性。
穩定同位素稀釋質譜法IDMS(Isotope Dilution Mass Spectrometry)是采用與被測物質具有相同分子結構的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作為內標物質,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LC/MS)進行檢測,通過質譜儀測量相應質量數的離子的比值并與標準的比值比較達到準確定量的目的。該方法被公認為是一種測量微量及痕量有機物的基準方法。
因此,采用何種同位素標記的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作為質譜檢測的內標物質,以及如何合成該同位素標記的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對我國相關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檢測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鑒于相關技術的上述問題和/或其他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氘標記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所述氘標記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選自式(1)的氘標記玉米赤霉烯酮、式(2)的氘標記玉米赤霉酮、式(3)的氘標記玉米赤霉烯醇和式(4)的氘標記玉米赤霉醇的其中之一,
所述合成方法包括采用下述式(b)化合物合成式(a)的氘標記化合物的過程,
在式(a)和式(b)結構式中,C1和C2兩個碳原子之間的虛線表示兩個碳原子之間的化學鍵是單鍵或者是雙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未經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36154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