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太陽能加熱曝氣法處理地下水中四氯化碳裝置及其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347192.2 | 申請日: | 2016-05-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76778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27 |
| 發明(設計)人: | 梁峙;梁驍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州工程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3/00;C02F103/06;C02F10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王新生 |
| 地址: | 221018 江蘇省徐州市新***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太陽能 加熱 曝氣法 處理 地下 水中 四氯化碳 裝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種太陽能加熱曝氣法處理地下水中四氯化碳裝置,包括:進水管(1),太陽能集熱管組(2),反應桶(3),曝氣裝置(4),出水管(5),四氯化碳排放管(6),排泥管(7),控制系統(8);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桶(3)的一側傾斜布置有太陽能集熱管組(2),太陽能集熱管組(2)與水平仰角為30°~80°,太陽能集熱管組(2)另一側布置有進水管(1),反應桶(3)底部設有曝氣裝置(4)和排泥管(7),反應桶(3)側壁上部設有出水管(5)和四氯化碳排放管(6),反應桶(3)頂部設有控制系統(8);所述太陽能集熱管組(2)中集熱管為碳化硅材質;
所述太陽能集熱管組(2)一端與進水管(1)貫通,太陽能集熱管組(2)另一端與反應桶(3)垂直貫通,太陽能集熱管組(2)有多個集熱管組成,多個集熱管沿水平方向均勻布置且平行排列,集熱管的數量不少于15根;
所述反應桶(3)包括:回流通道(3-1),反應室(3-2),四氯化碳積聚室(3-3),生物反應板(3-4),沉降穩流板(3-5),水位傳感器(3-6),四氯化碳濃度傳感器(3-7);其中所述回流通道(3-1)為反應桶(3)外壁與反應室(3-2)之間的夾層,回流通道(3-1)一側側壁與太陽能集熱管組(2)垂直貫通并無縫焊接,回流通道(3-1)下端敞口與反應室(3-2)底部貫通;所述反應室(3-2)為上下開口的圓柱形中空管結構,反應室(3-2)上端與四氯化碳積聚室(3-3)中心垂直貫通,反應室(3-2)上檐口距四氯化碳積聚室(3-3)底部的距離為10 cm~20 cm,反應室(3-2)底部與反應桶(3)底部的距離為15 cm~30 cm;所述四氯化碳積聚室(3-3)位于反應桶(3)上部;所述生物反應板(3-4)垂直布置于反應室(3-2)內部,生物反應板(3-4)外側與反應室(3-2)內壁無縫焊接;所述沉降穩流板(3-5)位于反應室(3-2)內部,沉降穩流板(3-5)位于生物反應板(3-4)上部,沉降穩流板(3-5)為傾斜布置的半圓形結構,沉降穩流板(3-5)外側與反應室(3-2)內壁無縫焊接,沉降穩流板(3-5)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30°,沉降穩流板(3-5)的數量不少于三塊,每塊相鄰的沉降穩流板(3-5)在水平方向存在45°的旋轉角度;所述水位傳感器(3-6)位于反應室(3-2)內壁上端,水位傳感器(3-6)距離反應室(3-2)上檐口距離為10 cm~15 cm,水位傳感器(3-6)與控制系統(8)通過導線連接;所述四氯化碳濃度傳感器(3-7)位于水位傳感器(3-6)正上方,四氯化碳濃度傳感器(3-7)與反應室(3-2)上檐口的距離為1 cm~2 cm,四氯化碳濃度傳感器(3-7)與控制系統(8)通過導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加熱曝氣法處理地下水中四氯化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反應板(3-4)包括:中心軸(3-4-1),生物附著板(3-4-2),透水孔(3-4-3);所述中心軸(3-4-1)位于生物反應板(3-4)中心,中心軸(3-4-1)為實心的圓柱狀結構;所述生物附著板(3-4-2)為長方體復合材料板,生物附著板(3-4-2)內側端豎直均勻的焊接在中心軸(3-4-1)外壁上,生物附著板(3-4-2)外側端豎直焊接在反應室(3-2)內壁上,生物附著板(3-4-2)的數量不少于20塊;所述透水孔(3-4-3)豎直均勻布置在生物附著板(3-4-2)上,透水孔(3-4-3)貫通生物附著板(3-4-2)板面,每塊生物附著板(3-4-2)上透水孔(3-4-3)數量不少于50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加熱曝氣法處理地下水中四氯化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氣裝置(4)包括:進氣干管(4-1),環形管(4-2),曝氣口(4-3);所述進氣干管(4-1)位于反應桶(3)一側底部,進氣干管(4-1)兩個分支分別與環形管(4-2)兩端垂直貫通;所述環形管(4-2)水平布置于反應桶(3)內側下部,環形管(4-2)為圓環形中空管,環形管(4-2)上端距反應室(3-2)底部的距離為10 cm~15 cm;所述曝氣口(4-3)為小直徑短管,曝氣口(4-3)沿反應桶(3)中心軸對稱布置,曝氣口(4-3)外端與環形管(4-2)垂直貫通,曝氣口(4-3)的數量不少于8~10個,相鄰二個曝氣口(4-3)之間夾角為36°~4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州工程學院,未經徐州工程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347192.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膜法循環利用Fenton鐵泥的方法
- 下一篇:處理污水的人工濕地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