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雙光路像增強器信噪比測試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369973.7 | 申請日: | 2015-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90688A | 公開(公告)日: | 2015-10-21 |
| 發明(設計)人: | 邱亞峰;劉濤;錢蕓生;劉建;任桃桃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M11/00 | 分類號: | G01M1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寶慶 |
| 地址: | 210094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雙光路像 增強 器信噪 測試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像增強性能測試技術,特別是一種雙光路像增強器的信噪比測試裝置。
背景技術
像增強器在進行圖像信息的轉換和增強時,都伴隨著附加噪聲。像增強器產生附加噪聲的主要因素是:輸入光子噪聲,光陰極量子轉換噪聲和暗發射噪聲,微通道板的探測效率及二次倍增量子噪聲,熒光屏顆粒噪聲等等。上述因素綜合構成了一個隨機函數而使輸出圖像惡化,圖像的噪聲特性用信噪比來表示。信噪比是衡量像增強器性能的一個重要參數,對像增強器整機的性能有重要影響。國內對微光像增強器的研究較早,對微光像增強器的信噪比測試裝置已有,但是國內尚未出現紫外像增強器信噪比的測試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光路像增強器的信噪比測試裝置,該裝置既可以測試微光增強器整管和單管的信噪比,也可以測試紫外像增強器整管和單管的信噪比。
一種雙光路像增強器信噪比測試裝置,包括光學平臺、設置于光學平臺上的導軌、鹵鎢燈、氘燈,以及分別與鹵鎢燈、氘燈連接的兩個濾波盒,裝置還包括設置于導軌上且依次連接的積分球、陰極共軛透鏡、測試暗箱、陽極共軛透鏡和光電倍增管,所述濾波盒通過光闌調節裝置與積分球連接;所述陰極共軛透鏡包括底座、陰極共軛透鏡鏡頭、后陰極共軛透鏡鏡頭、大齒輪、旋轉系統;前陰極共軛透鏡鏡頭和后陰極共軛透鏡鏡頭分別位于底座兩端;大齒輪與前陰極共軛透鏡鏡頭的調焦機構固定連接;所述大齒輪由旋轉系統驅動。
采用上述雙光路像增強器信噪比測試裝置,旋轉系統包括旋轉轉軸、錐齒輪組、齒輪軸、小齒輪;旋轉轉軸置于陰極共軛透鏡外;錐齒輪組置于陰極共軛透鏡內且與旋轉轉軸通過軸承連接;齒輪軸與錐齒輪組另一端通過軸承連接,小齒輪與齒輪軸另一端通過軸承連接;小齒輪與大齒輪嚙合。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效果是:(1)測試裝置各部分零部件結構簡單,易于加工,移動、調節方便;(2)測試系統兼顧微光和紫外像增強器的單管及整?管的信噪比測試,應用廣泛;(3)測試系統測試精度高、自動化程度高。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整體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a)為主視圖,圖1(b)為俯視圖。
圖2為本發明濾光盒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a)為主視圖,圖2(b)為內部結構圖。
圖3為本發明可調光闌結構示意圖,其中圖3(a)為可調光闌主視圖,圖3(b)為A-A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積分球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小孔調節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6陰極端共軛對稱透鏡結構示意圖,其中圖6(a)為主視圖,圖6(b)為左視圖。
圖7陽極端共軛對稱透鏡結構示意圖,其中圖7(a)為內部結構圖,圖7(b)為主視圖。
圖8測試系統工作原理示意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和圖8,一種雙光路像增強器信噪比測試裝置,包括光學平臺16、設置于光學平臺16上的導軌8、鹵鎢燈1、氘燈21,以及分別與鹵鎢燈1、氘燈21連接的兩個濾波盒2,裝置還包括設置于導軌8上且依次連接的積分球4、陰極共軛透鏡5、測試暗箱13、陽極共軛透鏡7和光電倍增管11,所述濾波盒2通過光闌調節裝置3與積分球4連接,陰極共軛透鏡5和測試暗箱13之間,以及陽極共軛透鏡7和測試暗箱13之間設置小孔調節機構12。測試暗箱13中設有夾具19用來安裝被測像增強器。光電倍增管11用來檢測光信號并轉化成電流信號出入處理器。雙光路像增強器信噪比測試裝置還包括機柜14,機柜14中裝有輻射計、信噪比信號處理器、像增強器外接電源、光源電源。
所述鹵鎢燈1用來產生可見光,氘燈21用來產生紫外光;濾波盒2通過電動光閘、衰減片、濾光片,可遮擋光線或者提供選擇一定波段、強度的光;積分球4用于提供均勻光。
光學傳輸系統包括陰極端共軛對稱透鏡5、陽極端共軛對稱透鏡7、小孔調節機構和廣電倍增管。所述陰極端共軛對稱透鏡5接收入射光點,再傳輸到像增強器陰極面上;所述陽極端共軛對稱透鏡7接收像增強器熒光屏上光點,再傳輸給廣電倍增管;所述廣電倍增管用以檢測光點;所述小孔調節機構12提供一個直徑0.2mm小孔光闌,并用來微調光斑照到像增強器的陰極面上的位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理工大學,未經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369973.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