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半導體器件的圓片級封裝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702971.6 | 申請日: | 2014-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333024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5-13 |
| 發明(設計)人: | 張黎;賴志明;陳棟;陳錦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陰長電先進封裝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33/62 | 分類號: | H01L33/62;H01L33/64;H01L33/4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彭英 |
| 地址: | 214429 江蘇省無錫市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半導體器件 圓片級 封裝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半導體器件的圓片級封裝結構,屬于半導體封裝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諸如發光二極管(Ligh1t-Emitting?Diode,簡稱LED)的發光元件芯片是通過PN結形成發光源來發射各種顏色的光的半導體器件。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LED電子產品的封裝密度要求越來越高。理論上,當封裝基板厚度越小,相應的封裝熱阻值越小,LED芯片工作時候的節點溫度越低,芯片的電光轉化效率就越高,LED芯片的亮度就越高。
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小型化與低熱阻值是在保證LED芯片高亮度的情況下對市場低成本要求的不懈追求。傳統的陶瓷基板與引線框架的LED封裝結構,其在封裝尺寸上受基板制造能力的限制,在LED封裝小型化方面難以取得突破,傳統封裝面積與LED芯片面積的橫截面比在2:1以上,從而導致封裝成本難以下調,而其熱阻值在8-15℃/W(差異源于基板導熱系數的不同),電光轉化效率大致在25%至45%。因此以陶瓷封裝與引線框架為代表的傳統封裝形式難以實現小型化、低熱阻值、高亮度、低成本此四者的兼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傳統半導體器件的封裝不足,提供一種同等尺寸芯片的封裝結構尺寸更小、熱阻值更低、成本更低而亮度更高的半導體器件的圓片級封裝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一種半導體器件的圓片級封裝結構,其包括硅基襯底和帶有正負電極的LED芯片,所述硅基襯底的上表面為絕緣層Ⅰ、下表面為絕緣層Ⅱ,所述硅基襯底與LED芯片的橫截面的面積比最小達1.5:1,
所述絕緣層Ⅰ的上表面設置再布線金屬層,所述再布線金屬層的最外層為銀層或鋁層,所述LED芯片倒裝于再布線金屬層的表面,所述再布線金屬層于該LED芯片的正負電極之間分開形成彼此絕緣的再布線金屬層圖案Ⅰ和再布線金屬層圖案Ⅱ,
所述LED芯片的垂直區域之外設置至少兩個硅通孔,所述硅通孔上下貫穿硅基襯底、絕緣層Ⅰ和絕緣層Ⅱ,其內壁設置絕緣層Ⅲ,所述硅通孔的縱截面呈倒梯形,且其大口端朝向絕緣層Ⅰ、小口端朝向絕緣層Ⅱ,
所述再布線金屬層圖案Ⅰ和再布線金屬層圖案Ⅱ分別向外延伸至同側的硅通孔,并布滿其內壁及其小口端的底部,
所述絕緣層Ⅱ的下表面設置至少兩個導電電極,所述導電電極選擇性地覆蓋對應的硅通孔,并分別通過硅通孔的小口端與再布線金屬層圖案Ⅰ、再布線金屬層圖案Ⅱ連接,實現電氣連通,
所述硅基襯底的上方設置透光層,所述透光層包封LED芯片,且其出光面為表面經過粗化處理的平面。
本實用新型所述硅通孔設置于LED芯片的正負電極的長端外側、短端外側、對角線的外延側的一種或任意幾種的組合。
本實用新型所述透光層的出光面布滿密度均勻的微型凹槽或微型凹坑。
本實用新型所述硅基襯底的厚度h1在200微米以下。
進一步地,所述硅基襯底的厚度h1為70~100微米。
本實用新型所述硅通孔的小口端的口徑不小于20微米。
本實用新型所述正負電極與再布線金屬層之間設置金屬塊,所述金屬塊的高度h2的范圍為3~20微米。
進一步地,所述金屬塊的高度h2的范圍為7~12微米。
本實用新型所述LED芯片的出光面涂覆熒光物質。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導熱電極,所述導熱電極設置于導電電極之間或者其一側,且置于LED芯片的正下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的封裝結構將硅通孔設置于LED芯片的垂直區域之外,而在其背面設置延展面積和設置位置占優勢的導熱電極,有效地解決了半導體器件LED芯片的封裝結構的可靠性和散熱問題,降低了熱阻值;同時,進一步減薄了硅基本體的厚度,減小了封裝結構的厚度,也有助于降低熱阻值;并對透光層采用表面粗化工藝,形成微型結構,提高出光效率,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半導體器件的亮度得到了顯著提高。
2、本實用新型的封裝結構采用圓片級硅基轉接板工藝在硅晶圓片上完成絕緣層、導電電極、硅通孔、再布線金屬層等的排布,并為LED芯片預留倒裝區域,實現了同等尺寸芯片的封裝結構尺寸更小,達到封裝面積與芯片面積的橫截面比最小至1.5:1,而傳統封裝面積與LED芯片面積的橫截面比在2:1以上,顯著減小了封裝結構的尺寸,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符合封裝結構的小型化發展趨勢。
附圖說明???????
圖1A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半導體器件的圓片級封裝結構的實施例一的俯視(正面)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陰長電先進封裝有限公司,未經江陰長電先進封裝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70297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