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后擋風玻璃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565339.1 | 申請日: | 2014-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172863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2-25 |
| 發明(設計)人: | 程濤;吳雄興;王麗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S1/58 | 分類號: | B60S1/58;B62D25/1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華烽知識產權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于標 |
| 地址: | 545007 廣西壯***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擋風玻璃 電熱 安裝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后擋風玻璃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絕大多數微車、部分MPV類車以及少部分轎車后擋風電熱玻璃的電熱插片按照圖1所示布置。
在圖1中,1是后擋風電熱玻璃,2是電熱插片(平式結構),3是尾門內飾板,4是黑花邊,5是尾門內板。
圖2是平式結構的電熱插片,其中箭頭方向代表線束插接件插接方向。
目前設計存在如下不足:1、電熱插片布置在尾門內飾板以外,未被遮擋,從車內可視,感官質量較差;2、因要遮擋電熱插片,防止電熱插片從車外可見,后擋下側的黑花邊寬度d1較兩側寬度d2寬,二者寬度不一致,感官質量較差;3、電熱插片和線束插接件暴露在外,存在碰撞損傷而影響后除霜除霧電路工作的風險。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電熱插片和線束插接件暴露在外,存在碰撞損傷而影響后除霜除霧電路工作風險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后擋風玻璃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后擋風玻璃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包括電熱插片、尾門內飾板、尾門內板,所述電熱插片集成在后擋風電熱玻璃上,所述電熱插片豎直安裝于后擋風電熱玻璃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熱插片安裝于所述尾門內飾板和所述尾門內板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尾門內板設有缺口,所述電熱插片從所述缺口處插入,外側由所述尾門內飾板遮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該電熱插片安裝結構還包括黑花邊,在所述黑花邊長度方向上,所述黑花邊與所述尾門內飾板寬度一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實用新型中,電熱插片被尾門內飾板隱藏不外露,黑花邊下側、兩側可視寬度一致,感官質量好;黑花邊寬度減小,可視區增大,獲得更優的后視野;尾門內飾板遮蓋電熱插片,同時起到保護其不被破壞而正常實現除霜除霧功能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目前的汽車后擋風玻璃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是目前的平式結構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后擋風玻璃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后擋風玻璃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后擋風玻璃的電熱插片安裝結構,包括后擋風電熱玻璃1、電熱插片2、尾門內飾板3、尾門內板5,所述電熱插片2安裝于所述尾門內飾板3和所述尾門內板5之間。
所述電熱插片2豎直安裝于后擋風電熱玻璃1上,即電熱插片2是立式結構。所述電熱插片2安裝于所述尾門內飾板3和所述尾門內板5之間。
所述尾門內板5設有缺口,所述電熱插片2從所述缺口處插入,外側由所述尾門內飾板3遮蓋。
該電熱插片安裝結構還包括黑花邊4,在所述黑花邊4長度方向上,所述黑花邊4與所述尾門內飾板3寬度一致。
將立式結構的電熱插片2布置在尾門內飾板3和尾門內板5之間的位置,尾門內板5開缺口避讓電熱插片2,電熱插片2就被隱藏在內飾板內部。
電熱插片2布置在尾門內飾板3和尾門內板5之間的不可視區,立式結構的電熱插片2設計,使其在尾門內飾板3和尾門內板5之間所需的空間更小,尾門內飾板3的上邊界更靠下,黑花邊4區域下移,優化后視野。
尾門內板5開缺口避讓,使得電熱插片2和尾門內飾板3上邊界能進一步下移,從而進一步減小下部的黑花邊4區域,優化后視野。黑花邊4也可匹配內飾邊界做成均勻寬度d,周圈寬度一致,感官質量更佳。
在本實用新型中,電熱插片2被尾門內飾板3隱藏不外露,黑花邊4下側、兩側可視寬度一致,感官質量好;黑花邊4寬度減小,可視區增大,獲得更優的后視野;尾門內飾板3遮蓋電熱插片2,同時起到保護其不被破壞而正常實現除霜除霧功能的作用。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56533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