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恒溫式油氣吸附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565297.1 | 申請日: | 2014-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159185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2-18 |
| 發明(設計)人: | 張卓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能東訊新能源科技(大連)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02 | 分類號: | B01D53/02 |
| 代理公司: | 大連星海專利事務所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陽 |
| 地址: | 116023 遼寧省大***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恒溫 油氣 吸附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恒溫式油氣吸附裝置,屬于利用冷卻水與吸附劑間接換熱的原理,解決活性炭吸附油氣所產生的吸附熱問題,達到在一定溫度區間內保持恒溫的吸附裝置,應用在煉油廠、油品庫、加油站等油氣回收系統中。
背景技術
在粗放式管理模式下,車用汽油等輕質成品油在儲存、裝卸、運輸、銷售過程中,其中輕質組分易揮發至空氣中形成明顯的油品損耗(又稱油氣揮發,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國標規定以非甲烷總烴計)。油氣的揮發不僅帶來寶貴石油資源的浪費、降低油品質量,更為重要的是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帶來健康、安全、經濟損失等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油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伴隨而來的油氣揮發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愈發顯現,因此積極回收、控制、減排揮發的油氣對石油資源并不豐富、大氣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的我國而言就顯得非常緊迫。
歐美等發達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已經陸續開展了油氣排放污染控制工作,已經建立和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環保設備、油汽回收系統及相應認證體系以及成功的運行管理經驗。我國環境保護部高度重視汽油儲運銷過程中的油氣排放污染控制,并于2007年頒布了《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950—2007)、《汽油運輸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951—2007)、《加油站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951—2007)三項標準,其中對油氣的排放中非甲烷總烴的濃度不得高于25g/m3。油氣處理裝置常用的油氣回收技術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離法及幾種方法之間的優化組合。其中吸附法是最有效的控制油氣低濃度的排放,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劑對油氣/空氣混合氣的吸附力的大小,實現油氣和空氣的分離。其優點是操作簡單、生產運行好、吸脫附率高,對長期運行和間歇運行都適用,并可以使尾氣濃度控制在很小的指標內;最為明顯的缺點為進口油氣濃度很大時,吸附熱效應明顯,溫度急劇升高,提高裝置的運行的危險及造成了操作人員的安全隱患。基于上述現狀,開發一種有效合理控制活性炭的吸附放熱效應的裝置十分必要。
發明內容
為了提高上述吸附裝置的安全運行,有效合理控制活性炭吸附放熱效應,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恒溫式油氣吸附裝置,該裝置運行安全、冷卻液易得、工藝簡單、制造成本及運行成本較低。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恒溫式油氣吸附裝置,包括一個由上封頭和下封頭封閉的筒體、一個油氣進氣口、一個油氣出氣口、一個冷卻水進口、一個冷卻水出口、一個放炭口、一個人孔,它還包括一個上隔板、一個下隔板和冷卻水管道,所述上隔板設置在筒體的內上部,下隔板設置在筒體內下部,冷卻水管道的上端固定連接上隔板并與冷卻水進口連通,冷卻水管道的下端固定連接下隔板并與冷卻出進口連通,在冷卻水管道與筒體之間構成放置活性炭的空腔,在筒體上設置一個溫度變送器,在上封頭上設置一個溫度變送器和一個壓力變送器。
所述冷卻水管道布置在相間45度角的中心線上,并在每條中心線的圓半徑上均布4個冷卻水管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這種恒溫式油氣吸附裝置包括筒體、封頭、油氣進氣口、油氣出氣口、放炭口、人孔、冷卻水進口、冷卻水出口、活性炭、上隔板、下隔板、冷卻水管道、溫度變送器、壓力變送器等組成。當油氣通過進氣口進入吸附裝置后,其中烴類分子被活性炭吸附(空氣經過出氣口排出),同時吸附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被冷卻水管道中的冷卻水置換。該裝置有效的避免了活性炭吸附油氣所產生熱量導致溫度過高的問題,提高了吸附效率,減少投資、使系統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恒溫式油氣吸附裝置的結構剖視圖。
圖2是一種恒溫式油氣吸附裝置的結構俯視圖。
圖3是圖1中的A-A剖視圖。
圖中:1、筒體,2、上封頭,3、下封頭,4、油氣進氣口,5、油氣出氣口,6、放炭口,7、人孔,8、冷卻水進口,9、冷卻水出口,10、上隔板,11、下隔板,12、活性炭,13、冷卻水管道,14、溫度變送器,15、壓力變送器,16、溫度變送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特舉具體實例并配合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能東訊新能源科技(大連)有限公司,未經中能東訊新能源科技(大連)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56529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