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輕質汽油回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249640.1 | 申請日: | 2014-05-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820713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10 |
| 發明(設計)人: | 王宇超;鄭濤;于義農;王淑華;王焱;李士國;王童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宇超 |
| 主分類號: | C10G5/06 | 分類號: | C10G5/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38000 吉林省松***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油 回收 裝置 | ||
技術領域
一種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屬于油田用冷卻設備。
背景技術
天然氣在油田儲量豐富,且具有燃燒后不產生廢渣、廢水等優勢,因此成為21世紀應用最廣泛的新能源。天然氣可分為伴生天然氣和非伴生天然氣兩種。其中,伴生天然氣是伴隨原油共生,與原油同時被采出的油田天然氣,它通過套氣大井的套管釋放到地面。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輕質汽油混合在天然氣中一起輸送,由于輕質汽油具有與天然氣不同的特殊用途,因此如果不將輕質汽油從天然氣中分離出來,就會造成能源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伴生天然氣開采的過程中,將輕質汽油從天然氣混合氣體中分離出來。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輕質汽油回收裝置,該回收裝置可以實現輕質汽油自然液化,從天然氣混合氣體中分離,節約能源,且該裝置成本低廉、結構簡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包括混合氣輸入端、混合氣輸出端、自然冷卻管、導流管、橫管和儲水儲油管;
所述的混合氣輸入端通過導流管連接自然冷卻管的一端,自然冷卻管的另一端通過導流管連接橫管,橫管上設置有混合氣輸出端;所述的導流管底部設置有儲水儲油管;
所述的自然冷卻管置于最頂端,內部設置有隔板;
所述的儲水儲油管置于最底端,側部設置有閥門;
混合氣體通過混合氣輸入端進入導流管再進入自然冷卻管進行冷卻,冷卻后的混合氣體通過導流管進入橫管,再從混合氣輸出端輸出,冷卻后的液態輕質汽油從導流管進入儲水儲油管,通過打開設置在儲水儲油管上的閥門,實現將輕質汽油從混合氣體中分離。
上述輕質汽油回收裝置,所述的自然冷卻管為陣列形式。
上述輕質汽油回收裝置,所述的自然冷卻管為螺旋形式。
上述輕質汽油回收裝置,所述的隔板為遮擋在自然冷卻管上半部的半圓形。
上述輕質汽油回收裝置,所述的隔板的截面為“十”字形。
上述輕質汽油回收裝置,還包括包圍在自然冷卻管外圍的冷卻系統。
上述輕質汽油回收裝置,所述的儲水儲油管內部設置有內膽,內膽內部循環流通有熱水。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可以實現將輕質汽油自然液化,并從天然氣混合氣體中分離,節約能源的作用。并且,自然冷卻管置于最頂端,利用混有輕質汽油的天然氣密度小于空氣而更易集中在上部空間的特性,提高輕質汽油的冷卻效率;自然冷卻管內部設置有隔板,增加輕質汽油與自然冷卻管的接觸面積,進一步提高輕質汽油的冷卻效率;設置有橫管,避免混有輕質汽油的天然氣直接從混合氣輸出端排放出去,增加輕質汽油在回收裝置內部的停留時間,同樣起到提高輕質汽油的冷卻效率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具體實施例一的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具體實施例一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具體實施例一的右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具體實施例一的隔板形狀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具體實施例二的隔板形狀示意圖。
圖中:1混合氣輸入端、2混合氣輸出端、3自然冷卻管、4導流管、5橫管、6儲水儲油管、7隔板、8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具體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的輕質汽油回收裝置,正視圖、左視圖、右視圖分別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該輕質汽油回收裝置包括混合氣輸入端1、混合氣輸出端2、自然冷卻管3、導流管4、橫管5和儲水儲油管6;
所述的混合氣輸入端1通過導流管4連接自然冷卻管3的一端,自然冷卻管3的另一端通過導流管4連接橫管5,橫管5上設置有混合氣輸出端2;所述的導流管4底部設置有儲水儲油管6;
所述的自然冷卻管3置于最頂端,內部設置有隔板7;
所述的儲水儲油管6置于最底端,側部設置有閥門8;
混合氣體通過混合氣輸入端1進入導流管4再進入自然冷卻管3進行冷卻,冷卻后的混合氣體通過導流管4進入橫管5,再從混合氣輸出端2輸出,冷卻后的液態輕質汽油從導流管4進入儲水儲油管6,通過打開設置在儲水儲油管6上的閥門8,實現將輕質汽油從混合氣體中分離。
上述輕質汽油回收裝置,所述的自然冷卻管3為陣列形式。
采用陣列形式,主要目的是增加混合氣體與自然冷卻管3的接觸面積,提高冷卻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宇超,未經王宇超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24964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