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脫氣式注塑模具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143485.X | 申請日: | 2014-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9518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2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楓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山市大久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5/34 | 分類號: | B29C45/3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chǎn)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5347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脫氣 注塑 模具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脫氣式注塑模具,屬于模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在生產(chǎn)企業(yè)中普遍利用模具進行生產(chǎn),其工作效率高、操作方便。熱塑性塑料注射成型的成型周期短、生產(chǎn)效率高,注塑材料對模具的磨損小,能大批量地成型形狀復雜、表面圖案與標記清晰、尺寸精度高的塑件。
但是,現(xiàn)有的注塑模具一般不具有脫氣功能,注塑材料中的空氣不能及時排出,成型后塑件的表面和內(nèi)部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氣孔,尤其是對于一些加工精度要求高、不能有氣泡的塑件來說,利用現(xiàn)有工藝生產(chǎn)出來的塑件合格率低,返工率高,造成了工時和生產(chǎn)成本上的浪費,生產(chǎn)效率極其低下。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脫氣功能、脫氣效果好的注塑模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脫氣式注塑模具,包括:底模和頂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模上設置有用于填入注塑材料的投料口,所述投料口與投料管固定連接,所述投料管包括垂直管、傾斜管和用于連接所述垂直管和傾斜管的脫氣裝置,所述垂直管的一端與所述投料口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脫氣裝置的出料口相連接,所述傾斜管的一端與所述脫氣裝置的進料口相連接,所述傾斜管與垂直管的夾角為100~130°,所述傾斜管與所述脫氣裝置相垂直設置且所述脫氣裝置上設置有用于通過注塑材料的通孔,所述脫氣裝置的上表面還設置有脫氣孔,所述脫氣孔與保溫裝置上表面的排氣孔相連通,所述保溫裝置位于所述投料管的外部且其側壁上設置有用于穿過所述傾斜管的孔洞。
所述脫氣孔與所述通孔相連通。
注塑材料經(jīng)由脫氣裝置的進料口進入脫氣裝置中,在脫氣裝置獨立的單元,即真空泵腔內(nèi),通過預先設定的真空度,真空泵連續(xù)低速運行,注塑材料在真空泵的作用下流經(jīng)真空腔內(nèi)一段很短的脫氣膜管,在真空作用下,注塑材料中溶解的氣體通過脫氣孔排出。
保溫裝置的設置,使熔融狀態(tài)的注塑材料在流經(jīng)投料管的過程中不會由于管壁溫度差而造成凝結的現(xiàn)象,確保全部注塑材料均以液體的狀態(tài)流入底模和頂模之間的注塑腔。
所述頂模的下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底模的開口相適應。
所述保溫裝置包括加熱電阻絲和保溫包材,所述加熱電阻絲纏繞于所述投料管的外部,所述保溫包材包覆于所述投料管的外部。
所述保溫包材為棉花或棉毛氈。
所述脫氣裝置與所述保溫裝置的內(nèi)側壁固定連接。
所述垂直管和傾斜管的材質為不銹鋼管或PPR塑料管。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脫氣式注塑模具,脫氣裝置的設置,使注塑材料在注塑成型前就進行了脫氣操作,保證成型塑件的表面及內(nèi)部無氣泡,尤其是對于一些加工精度要求高、不能有氣泡的塑件來說,質量完全符合標準,提高了塑件的成品率和生產(chǎn)效率;保溫裝置的設置,使熔融狀態(tài)的注塑材料在流經(jīng)投料管的過程中不會由于管壁溫度差而造成凝結的現(xiàn)象,確保全部注塑材料均以液體的狀態(tài)流入底模和頂模之間的注塑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2所示,一種脫氣式注塑模具,包括:底模1和頂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模2上設置有用于填入注塑材料的投料口3,所述投料口3與投料管4固定連接,所述投料管4包括垂直管5、傾斜管6和用于連接所述垂直管5和傾斜管6的脫氣裝置8,所述垂直管5的一端與所述投料口3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脫氣裝置8的出料口相連接,所述傾斜管6的一端與所述脫氣裝置8的進料口相連接,所述傾斜管6與垂直管5的夾角為110°,所述傾斜管6與所述脫氣裝置8相垂直設置且所述脫氣裝置8上設置有用于通過注塑材料的通孔9,所述脫氣裝置8的上表面還設置有脫氣孔10,所述脫氣孔10與保溫裝置7上表面的排氣孔相連通,所述保溫裝置7位于所述投料管4的外部且其側壁上設置有用于穿過所述傾斜管6的孔洞。所述脫氣孔10與所述通孔9相連通。所述脫氣裝置8與所述保溫裝置7的內(nèi)側壁固定連接。所述頂模2的下表面設置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與所述底模1的開口相適應。所述保溫裝置7包括加熱電阻絲和棉花,所述加熱電阻絲纏繞于所述投料管4的外部,所述棉花覆于所述投料管4的外部。所述垂直管5和傾斜管6的材質為不銹鋼管。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山市大久電子有限公司,未經(jīng)昆山市大久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4348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