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渦流紡包芯紗張力控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576902.0 | 申請日: | 2013-09-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3054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09 |
| 發明(設計)人: | 嚴坤祥;吳俊年;童文雯;聶家園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坤潤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1H13/10 | 分類號: | D01H13/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邵驊 |
| 地址: | 215237 江蘇省蘇州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渦流 紡包芯紗 張力 控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環錠紡紗新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渦流紡包芯紗裝置。
背景技術
包芯紗是指通過芯紗和鞘紗組合的一種復合紗,一般以長絲為芯紗,短纖為外包纖維(鞘紗),其特點為通過外包纖維與芯紗的結合,可以發揮各自的優點,彌補雙方的不足,揚長避短,優化成紗的結構和特性。包芯紗生產已有40余年歷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相關紗線品種也不斷豐富。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000余萬錠包芯紗,預期每年還將以20-30萬錠的速度增長。因此,包芯紗具有很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包芯紗的生產工藝大致可分為如下三種:第一種為在細紗工序上加入芯紗,形成包芯紗,外包纖維先經過粗紗工序得到所需的外包粗紗,然后外包粗紗在細紗機上由后羅拉喂入后經牽伸過程被抽長拉細,芯絲通過喂入裝置由前羅拉喂入,兩者一起被加捻形成包芯紗,實現外包短纖維對芯紗的包覆;第二種是在包覆紗機上加入芯紗,形成包芯紗,棉紗先被加捻形成棉紗筒子,在包覆機上芯紗通過喂入羅拉穿過包覆紗機的空心錠子的中心,棉紗筒子固定在空心錠子上,通過棉紗筒和錠子的旋轉,棉紗被包纏在芯紗上,形成包芯紗;第三種是通過并紗的辦法加入芯紗,形成包芯紗,棉條加工成細紗之后,在并紗機上,芯紗通過喂入羅拉牽伸,與棉紗合并在一起,形成合股紗,卷繞成股紗筒子,股紗筒子被放置于短纖倍捻機上,通過倍捻機錠子將股紗加捻,形成包芯紗。三種生產工藝的共同點在于需將外包纖維首先加工成粗紗或者細紗,然后進行芯紗的包覆,工藝流程較長,所需涉及到生產設備較多,需投資成本較高,同時上述三種工藝生產包芯紗的產量較低,造成包芯紗的生產成本較高。
渦流紡是一種新型紡紗技術,其優點在于工藝流程短、紡紗速度高。渦流紡采用四羅拉超大牽伸可實現條子直接喂入紡紗,省卻了粗紗工序,同時直接得到筒紗,省卻了絡筒工序,具有較高的紡紗效率。因此,采用渦流紡生產包芯紗可大幅提高包芯紗的紡紗效率。針對此,本實用新型給出一種渦流紡包芯紗裝置,該裝置通過在渦流紡紗機上加裝主動退絲結構配合一種固定在搖架上的張力架裝置實現芯絲在喂入前羅拉之前的張力平穩控制,提高芯絲的包覆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用于渦流紡的包芯紗張力控制裝置,該裝置通過在渦流紡紗機上加裝主動退絲結構配合一種固定在搖架上的張力架裝置實現芯絲在喂入前羅拉之前的張力平穩控制,提高芯絲的包覆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渦流紡包芯紗張力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前后設置的導絲張力架和主動退絲機構;所述導絲張力架為設置在兩塊固定板上的四根導絲輥,所述導絲輥中部開有“V”型導絲槽;所述主動退絲機構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主動退絲輥和控制主動退絲輥轉動的退絲輥控制電機。
其進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兩根主動退絲輥通過連接裝置固定在車臺面的立柱上,所述兩根主動退絲輥之間的中心距在10-12mm之間。
所述導絲張力架的四根導絲輥分別為后導絲輥、中后導絲輥、中前導絲輥和前導絲輥,所述導絲輥直徑在5-10mm之間,所述導絲輥之間間距為25-75mm之間。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渦流紡紗機上加裝主動退絲結構配合一種固定在搖架上的張力架裝置實現包芯紗紡制過程中芯絲在喂入前羅拉之前的張力平穩控制,提高芯絲的包覆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導絲張力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渦流紡包芯紗張力控制裝置的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由圖1和圖2所示,一種渦流紡包芯紗張力控制裝置,包括導絲張力架I和主動退絲機構II。其中主動退絲機構II包括兩根主動退絲輥13、14和退絲輥轉動控制電機,兩根主動退絲輥13和14之間的中心距在10-12mm之間,主動退絲輥13和14的轉動速度與前羅拉轉速保持一致;導絲張力架I由四根導絲輥包括后導絲輥2、中后導絲輥3、中前導絲輥4和前導絲輥5組成,導絲輥直徑在5-10mm之間,相鄰兩根導絲輥之間間距為25-75mm之間,后導絲輥2、中后導絲輥3、中前導絲輥4和前導絲輥5中間部位分別開有導絲凹槽6、7、8和9,導絲槽的橫截面呈“V”型結構。
使用過程中,四根導絲輥包括后導絲輥2、中后導絲輥3、中前導絲輥4和前導絲輥5分別固定在左右兩個固定板12和10上,同時,右固定板10采用內六角固定螺絲11固定在搖架17上。紡紗過程中,長絲卷15放置在兩根主動退絲輥13和14上,主動退絲輥13和14由退絲輥轉動控制電機帶動轉動,實現芯絲1由長絲卷15上主動退繞,退繞后芯絲1首先穿入后導絲輥2的導絲凹槽6下部,再穿入中后導絲輥3的導絲凹槽7上部,再穿入中前導絲輥4的導絲凹槽8下部,最后穿入前導絲輥5的導絲凹槽9上部,后喂入前羅拉18,形成“S”形運動路線,同時,外包粗紗16由后羅拉喂入,經四列羅拉的牽伸后在前羅拉處于喂入的芯絲1匯合,共同加捻成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坤潤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坤潤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57690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多功能電腦桌
- 下一篇:一種中部具有煙托的煙灰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