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滯留溝式人工濕地污水處理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46964.2 | 申請日: | 2013-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1977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04 |
| 發明(設計)人: | 龐志華;駱其金 | 申請(專利權)人: | 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紅荔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李彥孚;陳瑞華 |
| 地址: | 510655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滯留 人工 濕地 污水處理 裝置 | ||
1.滯留溝式人工濕地污水處理裝置,包括池體(2)、進水管(1)、布水池(3)、滯留溝孔(6)、集水池(7)、出水管(8)和水生或濕生植物(9),其特征在于:
在池體(2)中沿污水流動方向分別鋪設粗粒徑填料池(4-1)、中粒徑填料池(4-2)和細粒徑填料池(4-3);粗粒徑填料池(4-1)、中粒徑填料池(4-2)和細粒徑填料池(4-3)中均填充有碎石,
粗粒徑填料池(4-1)、中粒徑填料池(4-2)和細粒徑填料池(4-3)上均種植水生或濕生植物(9);
布水池(3)由池體(2)的墻體和粗粒徑填料池(4-1)的墻體構成,進水管(1)與布水池(3)相通接;粗粒徑填料池(4-1)和中粒徑填料池(4-2)的墻體之間形成第一滯留池(5-1),第一滯留池(5-1)與粗粒徑填料池(4-1)通過粗粒徑填料池(4-1)的墻體上的滯留溝孔(6)相通接;
中粒徑填料池(4-2)和細粒徑填料池(4-3)的墻體間形成第二滯留池(5-2),第二滯留池(5-2)通過中粒徑填料池(4-2)的墻體上的滯留溝孔(6)相通接;
細粒徑填料池(4-3)與池體(2)的墻體之間形成集水池(7),集水池(7)與細粒徑填料池(4-3)通過細粒徑填料池(4-3)的墻體上的滯留溝孔(6)相通接,出水管(8)通接集水池(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滯留溝式人工濕地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粗粒徑填料池(4-1)的填料粒徑范圍為25-40mm,中粒徑填料池(4-2)的填料粒徑范圍為15-30mm,細粒徑填料池(4-3)的填料粒徑范圍為10-2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滯留溝式人工濕地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粗粒徑填料池(4-1)上種植香根草,中粒徑填料池(4-2)上種植再力花,細粒徑填料池(4-3)上種植紫莎草,粒徑填料池(4-1)、中粒徑填料池(4-2)和細粒徑填料池(4-3)上均每平方米種植數量為8株。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滯留溝式人工濕地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集水池(7)寬度為200mm,高度為400mm,長度為1000mm;第一滯留池(5-1)和第二滯留池(5-2)的寬度為200mm,高度為400mm,長度為1000mm,滯留溝孔(6)開孔孔徑為50mm,兩孔間距為150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未經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4696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雨水回用系統
- 下一篇:一種印染廢水氧化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