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具有雙重散熱功能的反應釜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36988.2 | 申請日: | 2013-05-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09058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25 |
| 發明(設計)人: | 孟強;任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濰坊興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J19/18 | 分類號: | B01J19/18 |
| 代理公司: | 濰坊正信專利事務所 37216 | 代理人: | 石譽虎 |
| 地址: | 261061 山東省濰***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雙重 散熱 功能 反應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化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雙重散熱功能的反應釜。?
背景技術
反應釜是通過對容器的結構設計與參數配置,實現工藝要求的加熱、蒸發、冷卻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應釜是綜合反應容器,根據反應條件對反應釜結構功能及配置附件的設計。從開始的進料-反應-出料均能夠以較高的自動化程度完成預先設定好的反應步驟,對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壓力、力學控制(攪拌、鼓風等)、反應物/產物濃度等重要參數進行嚴格的調控。?
攪拌軸作為反應釜的催化反應的核心部件,其設置在反應釜的軸中心位置,同時,也是由于攪拌軸的設置,導致在反應釜內較難安裝換熱裝置,一般都采用反應釜夾套的方式對反應釜進行換熱散熱。?
夾套方式對反應釜的換熱散熱存在缺陷,其夾套的存在增大了反應釜的體積,同時,夾套方式換熱效率較低,致使反應釜內反應效率降低,增加成本投入。?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雙重散熱功能的反應釜,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反應釜的換熱散熱通過外設夾套的方式實現,這種方式存在增大反應釜體積,散熱效率較低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具有雙重散熱功能的反應釜,所述反應釜設有一反應釜本體,所述反應釜本體設有進料口、出料口、水冷換熱入口、水冷換熱出口、氣冷換熱入口和氣冷換熱出口,所述進料口連接物料箱,所述反?應釜本體內部設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上設有攪拌葉,所述攪拌軸連接一驅動電機,所述反應釜本體內部設有水冷換熱裝置和氣冷換熱裝置,所述水冷換熱裝置從所述水冷換熱入口穿過所述反應釜本體內部直線延伸至所述水冷換熱出口,所述水冷換熱裝置包含若干根組合在一起的水冷換熱管,所述若干根水冷換熱管均勻分布在所述攪拌軸的攪拌葉所形成的圓周的臨近位置上,所述水冷換熱裝置通過所述水冷換熱入口連接水冷介質箱,所述氣冷換熱裝置設置在所述反應釜本體內部的側壁上,所述氣冷換熱裝置從所述氣冷換熱入口從所述側壁螺旋延伸所述氣冷換熱出口,所述氣冷換熱裝置通過所述氣冷換熱入口連接制冷壓縮機。?
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反應釜本體上設有第二進料口,所述第二進料口連接所述物料箱。?
在本實用新型中,反應釜設有一反應釜本體,該反應釜本體上設有進料口、出料口、水冷換熱入口、水冷換熱出口、氣冷換熱入口和氣冷換熱出口,所述反應釜本體內設有攪拌軸、水冷換熱裝置和氣冷換熱裝置,水冷換熱裝置和氣冷換熱裝置分別對反應釜內的反應溫度進行散熱,散熱效率較高。?
由于反應釜本體上設有第二進料口,所述第二進料與所述物料箱連接,所述第二進料口為反應提供充足的反應原料,加快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雙重散熱功能的反應釜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1-反應釜本體,12-進料口,13-出料口,14-水冷換熱入口,15-水冷換熱出口,16-氣冷換熱入口,17-氣冷換熱出口,18-物料箱,19-攪拌軸,20-攪拌葉,21-驅動電機,22-水冷換熱裝置,23-氣冷換熱裝置,24-水冷介質,25-制冷壓縮機,26-第二進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雙重散熱功能的反應釜的結構示意圖,為了便于說明,圖中僅給出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
具有雙重散熱功能的反應釜設有一反應釜本體11,所述反應釜本體11設有進料口12、出料口13、水冷換熱入口14、水冷換熱出口15、氣冷換熱入口16和氣冷換熱出口17,所述進料口12連接物料箱18,所述反應釜本體11內部設有攪拌軸19,所述攪拌軸19上設有攪拌葉20,所述攪拌軸19連接一驅動電機21,所述反應釜本體11內部設有水冷換熱裝置22和氣冷換熱裝置23,所述水冷換熱裝置22從所述水冷換熱入口14穿過所述反應釜本體11內部直線延伸至所述水冷換熱出口15,所述水冷換熱裝置22包含若干根組合在一起的水冷換熱管,所述若干根水冷換熱管均勻分布在所述攪拌軸19的攪拌葉20所形成的圓周的臨近位置上,所述水冷換熱裝置22通過所述水冷換熱入口14連接水冷介質箱24,所述氣冷換熱裝置23設置在所述反應釜本體11內部的側壁上,所述氣冷換熱裝置23從所述氣冷換熱入口16從所述側壁螺旋延伸所述氣冷換熱出口17,所述氣冷換熱裝置23通過所述氣冷換熱入口16連接制冷壓縮機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濰坊興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未經濰坊興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3698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