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插裝式氣動同軸閥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94077.0 | 申請日: | 2013-03-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1489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25 |
| 發明(設計)人: | 陳學魁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元利流體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K1/00 | 分類號: | F16K1/00;F16K31/122 |
| 代理公司: | 大連星海專利事務所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陽 |
| 地址: | 116600 遼寧省***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插裝式 氣動 同軸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插裝式氣動同軸閥,屬于執行器與介質流動方向軸線重合的同軸閥。適用于高壓、氣態、液態、凝膠狀、有顆粒高污染和腐蝕性條件下使用。
背景技術
當前國內機床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深孔加工的能力越來越強,這勢必要求機床冷卻和清掃系統的壓力越來越高,而目前此處回路控制普遍采用電磁閥。電磁閥的優點是品牌眾多,選擇容易,控制方便。它的缺點是低壓采用膜片結構,當冷卻液中含有雜質時,閥門不能完全關閉或不能完全打開,長期工作切削雜質還會把膜片劃破,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而高壓時采用活塞提動式結構,這時體積比較大,而閥芯和閥座的密封在長期的介質沖刷或雜質的擠壓很容易損壞;以上電磁閥結構上都存在的阻流,都存在介質壓差對閥門開啟力的影響,增加閥門故障率,增加設備使用和維護成本。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插裝式氣動同軸閥,該同軸閥在關閉或開啟任何狀態均保持軸向壓力平衡,密封面壽命長,介質流通均勻,可以快速開啟和關閉,體積小,重量輕。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插裝式氣動同軸閥,它包括上缸蓋、活塞、氣缸、下缸蓋和缸體,把活塞桿、第四密封圈、第五密封圈、耐磨帶與活塞組裝,通過第二螺釘固定在一起,組成一個整體裝入氣缸內;通過上缸蓋、第二密封圈、下缸蓋、第六密封圈、耐磨帶、第八密封圈將氣缸封閉,擋片、第七密封圈、第九密封圈、閥座、螺蓋裝入缸體并與下缸蓋連接;通過第一螺釘將上缸蓋、氣缸、下缸蓋、缸體固定到一起,然后將轉接板、第三螺釘、第一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安裝在上缸蓋與下缸蓋上;把電磁閥通過第四螺釘安裝于轉接板上;用活塞桿與拉桿螺紋連接構成平衡中軸。
所述平衡中軸的運動方向與介質的流動方向一致,平衡中軸的下端部與閥座之間采用球面密封。
所述活塞桿下端面的受力面積與拉桿密封面內的受力面積相等。
上述技術方案依據流體力學原理,利用管道內流體自身壓力來達到完全平衡中軸所承受的管道流體壓力。介質壓力作用在平衡中軸上,關閉時,平衡中軸所承受的介質壓力作用活塞桿的下端面同時作用在拉桿上端面,力互相抵消,平衡中軸處于平衡狀態。閥門的開關通過電磁閥換向氣源推動活塞帶動平衡中軸運動來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這種插裝式氣動同軸閥由于采用插裝方式安裝,體積小,更加節省空間,便于集裝式安裝。控制和閥門的一體結構,節省安裝時間。采用球面密封方式,密封效果更佳。當系統有很高背壓時,采用推拉式密封方式,不會出現在高背壓下閥門無法關閉或延時關閉的情況,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平衡式結構設計,零壓差啟動,低驅動力,高壓差開關控制。大流通能力,低壓降,允許含顆粒和凝膠介質通過,抗污染能力強。因為采用氣動控制閥門的開關,閥門響應速度非常快,可以對介質流動做出迅速的控制,在某些工況中可以提高工作的安全性。由于插裝式氣動同軸閥的密封材質和密封形式的合理選擇,因此插裝式氣動同軸閥比其他同類的閥門擁有更高的使用壽命,更加簡便的維修方式。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插裝式氣動同軸閥的結構圖。
圖2是一種插裝式氣動同軸閥的俯視圖。
圖3是平衡中軸的結構圖。
圖中:1、上缸蓋,2、活塞,3、氣缸,4、下缸蓋,5、缸體,6、擋片,7、平衡中軸,7a1、活塞桿,7a2、拉桿,7b1、閥桿,7b2、閥芯,8、閥座,9、螺蓋,10、轉接板,11、電磁閥,12、第一螺釘,13、第一密封圈,14、第二密封圈,15、第三密封圈,16、耐磨帶,17、第四密封圈,18、第五密封圈,19、第六密封圈,20、耐磨帶,21、第七密封圈,22、第八密封圈,23、第九密封圈,24、第二螺釘,25、第三螺釘,26、第四螺釘,A1、活塞桿下端截面積,A2、閥芯上端截面積,A3、閥芯下端截面積。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做進一步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元利流體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大連元利流體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9407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