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阻閉管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39932.8 | 申請日: | 2013-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9018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31 |
| 發明(設計)人: | 鄭奇軍;陳濤;易定華;衛娜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M25/02 | 分類號: | A61M25/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維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韓翎 |
| 地址: | 710032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阻閉管 裝置 | ||
一、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阻閉管裝置。
二、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的阻閉管是一根普通的塑料管,用一根鐵制的穿線勾穿過塑料管,套住繞過大血管的荷包縫合線,向下推動塑料管,提起荷包縫合線,將塑料管收緊,再用止血鉗將收緊的塑料管和荷包縫合線一并鉗閉,把插管和阻閉管捆扎在一起,以期達到固定大血管上的插管,防止大血管上的插管脫出血管及側漏,造成大出血的目的。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將大血管的荷包縫合線用力收緊,在收緊的同時,由于阻閉管前端的銳緣與血管壁緊密接觸,會造成血管的損傷。用阻閉鉗將其固定,會占用有限的手術空間,尤其是嬰幼兒心臟外科手術會影響手術操作,最后把插管和阻閉管捆扎在一起,需將一根結扎線繞過插管和阻閉管進行結扎固定,由于有些插管位置較深,需將心臟翻起后才可結扎,有時由于壓迫冠狀動脈造成心室顫動,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打擊,對患者的康復相當不利,如何在心內直視手術中減少損傷血管壁組織,又能快速地固定大血管上的插管并防止側漏。已經成為心血管外科手術中越來越凸顯的一個問題。
三、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阻閉管裝置,其結構簡單,易于操作,降低患者的損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阻閉管裝置,包括阻閉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閉管為空心殼體,所述的阻閉管的一端設置與其相配合的“T”型塞,另一端設置有頂頭,所述的“T”型塞的伸入端的頂端為圓錐體,所述的頂頭的結構為邊緣對稱開槽的空心圓柄。
所述的頂頭與阻閉管通過粘接連接。
所述的阻閉管的內徑為2.5?mm,壁厚0.5?mm,長度為90?mm。
所述的“T”型塞的伸入端的下端為實心的圓柱體,圓柱體直徑為3mm,長度為70mm。
所述的“T”型塞的伸入端的下端為實心的圓柱體,圓柱體直徑為3mm,長度為70mm。
所述的阻閉管的材料為軟塑料,“T”型塞的材料為硬塑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使用原先阻閉管裝置造成患者的損傷,有效地保護患者的大血管組織,同時簡化了手術操作,裝置簡單且實用,極大方便了心血管外科醫師的臨床工作。
四、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頂頭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阻閉管,2?“T”型塞,3?頂頭。
五、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和圖2:一種阻閉管裝置,包括阻閉管1,所述的阻閉管1為空心殼體,其內徑為2.5?mm,壁厚0.5?mm,長度為90?mm,所述的阻閉管1的一端設置與其相配合的“T”型塞2,另一端設置有與其相粘接的頂頭3,所述的頂頭3的結構為邊緣對稱開槽的空心圓柄,所述的“T”型塞2的伸入端的下端為實心的圓柱體,伸入端的頂端為圓錐體,圓柱體直徑為3mm,長度為70mm,所述的阻閉管1的材料為軟塑料,“T”型塞2的材料為硬塑料。
本實用新型頂頭3上的開槽可以牢固固定縫合在大血管上的荷包線,從而避免損傷大血管壁。在阻閉管的另外一端設計的“T”型塞子,用以向下推動阻閉管時,鎖緊阻閉管內的大血管荷包縫合線,達到固定大血管上的插管并防止側漏的目的。本實用新型內放置特制細的尼龍搭扣,便于將插管和阻閉管進行捆扎。使用此裝置,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使用原先阻閉管裝置造成患者的損傷,對促進患者順利康復產生積極的目的。
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需要在心臟及大血管上進行插管,為了讓人工插管與人體的心臟及大血管固定牢靠,需要在心臟及大血管上縫荷包線,在人工插管插入后,使用阻閉管裝置將荷包線收緊,并將人工插管固定牢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3993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