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721808.4 | 申請日: | 2013-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69655B | 公開(公告)日: | 2015-11-04 |
| 發明(設計)人: | 李永峰;宗可鋒;張學勇;鞏建偉;張鑫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萬鑫建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B2/84 | 分類號: | E04B2/84 |
| 代理公司: | 青島發思特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鞏同海 |
| 地址: | 256401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變形縫 兩側 墻體 混凝土 澆筑 施工工藝 | ||
1.一種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鋼筋骨架施工;
2)安裝墻板厚度控制支撐:采用剪力墻鋼筋定位卡具卡在鋼筋骨架的兩水平桿之間,且 相鄰的水平桿之間的定位卡具插空布置,同列的定位卡具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000mm;
3)定位放線:分別放出位于變形縫兩側墻體的內、外邊線;
4)安裝底層內墻模板及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分別安裝兩墻體的內墻模板(2),將 內墻模板(2)直接置于地面上,且每塊內墻模板(2)上部設置兩吊掛孔,然后在兩墻體的 內墻模板(2)之間安裝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
5)安裝墻體外側模板及龍骨支撐體系:分別安裝墻體外側模板(17)及方木次楞(3), 方木次楞(3)之間的間距為200mm~300mm,然后分別安裝雙鋼管主楞(4),雙鋼管主楞(4) 之間的間距為400mm,將兩墻體之間的雙鋼管主楞(4)之間用對拉螺栓(5)固定;
6)混凝土澆筑:分別向兩墻體的內、外模板之間澆筑混凝土(6);
7)拆模:當混凝土(6)強度等級達到設計要求時,先將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 拆除,然后通過吊裝工具掛住內墻模板(2)上的吊掛孔,將內墻模板(2)拆除;
8)澆筑上層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在已澆筑好的墻體之間安裝支撐用對拉螺栓(7), 將內墻模板(2)直接置于支撐用對拉螺栓(7)上,內墻模板(2)向下伸過已澆混凝土不少 于300mm,且與已澆筑混凝土接觸面采用雙面膠帶粘貼嚴密,在兩側的內墻模板(2)之間安 裝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1),然后重復上述步驟5)至步驟7),完成上層變形縫兩側墻 體混凝土工作;
9)重復步驟8),直至所需樓層澆筑完畢;
上述步驟中用到的剪刀型連桿龍骨支撐體系,包括兩支撐桿(14)和中心桿(16),兩支 撐桿(14)分別位于中心桿(16)的兩側,中心桿(16)與兩側的支撐桿(14)之間分別通 過連桿(15)連接,連桿(15)與中心桿(16)和支撐桿(14)之間均為鉸接,兩支撐桿(14) 頂部設置定位桿(12),定位桿(12)中心貫穿有螺桿(13),螺桿(13)與中心桿(16)連 接,螺桿(13)頂部設置螺母(11);支撐桿(14)為∠50×32×4mm的角鋼,支撐桿(14) 上分布有通孔,底部的通孔距支撐桿(14)底部為400mm,相鄰通孔之間的間距為400mm,通 孔直徑為16mm,頂部通孔距支撐桿(14)頂部不大于400mm;中心桿(16)為30×4mm的豎 向扁鋼,長度比支撐桿(14)短300mm,中心桿(16)上分布有與支撐桿(14)上直徑、數 量均相同的通孔,底部的通孔位于中心桿(16)底部,相鄰通孔之間的距離為400mm;連桿 (15)為∠30×3mm的角鋼,長度為420mm~550mm,螺桿(13)直徑為16mm,長度不小于500mm, 定位桿(12)為槽鋼,長度為500mm~1000m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形縫兩側墻體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驟 中用到的剪力墻鋼筋定位卡具,包括一個直徑為14~16mm、長度為墻體厚度的橫向鋼筋(9), 在橫向鋼筋(9)的兩端分別對稱焊接兩根直徑為6mm的豎向鋼筋(8),同端的兩根豎向鋼筋 (8)構成卡爪,兩端的卡爪之間的中心距為墻體水平鋼筋排距,外側豎向鋼筋(8)的外端 與同一端橫向鋼筋(9)端部的距離為鋼筋保護層厚度;使用時,將卡爪卡在鋼筋骨架上相鄰 的水平鋼筋(10)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萬鑫建設有限公司,未經山東萬鑫建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21808.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