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在極破碎巖層中掘巷及支護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094420.6 | 申請日: | 2013-03-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4777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2 |
| 發明(設計)人: | 孟志強;紀洪廣;劉志強;邢士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孟志強 |
| 主分類號: | E21D20/02 | 分類號: | E21D20/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56038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破碎 巖層 中掘巷 支護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巷道采掘安全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在極破碎巖層中掘巷及支護的方法。
?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進步,巷道采掘技術在建筑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巷道采掘技術的安全性能方面顯得更加重要。據相關報道,在巷道建造工程作業中經常會出現冒頂、掉渣、片幫、裂縫、離層、漏頂等問題。然而,造成這些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巷道的掘進與支護過程中的相關細節,比如說在掘進前是否通過注漿來首次加固巷道壁面,在掘進后支護的過程中是否有進一步的補注漿加固等。正是由于這些細節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導致了很多在巷道采掘作業當中的安全隱患,實用性能不佳,所以存在著不足。
綜上所述,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特別需要一種在極破碎巖層中掘巷及支護的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
?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對巷道采掘支護技術在安全方面存在的缺陷,而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造成很大影響,本發明提出一種在極破碎巖層中掘巷及支護的方法,提高了巷道采掘支護技術的安全系數,簡化了巷道掘進的工藝流層,已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如下:?
一種在極破碎巖層中掘巷及支護的方法,?外側巷道在掘進靠近破碎帶時,外側巷道停止掘進,在巷道掘進端的破碎帶前方進行鉆孔,在所鉆的孔內進行注漿,注漿要穿破破碎帶,注漿完成后,破碎帶中的巖體和注漿共同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保護殼,在保護殼內繼續掘進,使破碎帶內的破碎帶巷道成型,破碎帶巷道從內側向外側打多組孔,在多組孔內進行注漿,然后對破碎帶巷道增添加固裝置,補強圍巖,最后對破碎帶巷道增加第一防護層、第二防護層、第三防護層。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防護層、第三防護層均采用噴混凝土和裝鋼筋網進行澆筑,第二防護層采用較軟的桁架,桁架可采用木頭、聚氨酯。
進一步,所述的鉆孔的方式采用電動鉆孔機,保護殼的形狀呈半圓拱形。
進一步,所述的多組孔在破碎帶巷道上面平均分布。
進一步,所述的注漿材料采用水泥注漿。
進一步,所述的加固裝置采用打錨桿支護。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工藝流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先在巷道前極破碎巖層處鉆孔注漿,再用掘進機進行掘進,掘成巷道后,打錨桿支護,并補注漿,通過這樣的工藝流程使巷道更加的堅固,提高了巷道采掘技術的安全系數,實用性能優,工藝新穎,是一項很好的工藝發明,很有市場推廣前景。
?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圖1為本發明外側巷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破碎帶巷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0-外側巷道,?110-注漿孔,?120-破碎帶,?140-破碎帶巷道,?150-第一防護層,160-第二防護層,170-第三防護層。
?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參見圖1、圖2一種在極破碎巖層中掘巷及支護的方法,?外側巷道100在掘進靠近破碎帶120時,外側巷道100停止掘進,在巷道掘進端的破碎帶120前方進行鉆孔,在所鉆的孔內進行注漿,注漿要穿破破碎帶120,注漿完成后,破碎帶120中的巖體和注漿共同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保護殼,在保護殼內繼續掘進,使破碎帶120內的破碎帶巷道140成型,破碎帶巷道140從內側向外側打組孔,在組孔內進行注漿,使巷道周邊一大圈的圍巖整體性加強,然后對破碎帶巷道增添加固裝置,補強圍巖,最后對破碎帶巷道140增加第一防護層150、第二防護層160、第三防護層170。第一防護層150、第三防護170層均采用噴混凝土和裝鋼筋網進行澆筑,第二防護層160采用較軟的桁架,桁架可采用木頭、聚氨酯。鉆孔的方式采用電動鉆孔機,保護殼的形狀呈半圓拱形。多組孔在破碎帶巷道140上面平均分布。注漿材料采用水泥或水玻璃雙液注漿。加固裝置采用打錨桿支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孟志強,未經孟志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9442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