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水下信標固定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717110.6 | 申請日: | 2012-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94384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31 |
| 發明(設計)人: | 周顯田;崔銀秋;焦永強;徐健;孫衛平;徐波;俞崢巍;丁付革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達華測繪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建設總承包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3B22/00 | 分類號: | B63B22/00;B63C11/5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鄭瑋 |
| 地址: | 200136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下 信標 固定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下測量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下信標固定裝置。
水下信標是一個聲學應答及自動釋放的防水設備,其與位于甲板上的控制單元配合使用,通過釋放和采集聲音信號對被測客體的位置進行較為準確的定位。然而,由于被測客體位于水下,要使得其位置相對被測客體保持穩定非常困難,此外,被測客體有時需要變化和移動,此時就需要對水下信標進行移動、回收和再利用,現有技術中并不能解決這些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應用于水下、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水下信標的水下信標固定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下信標固定裝置,用以利用水下信標搜集被測客體的位置信息,包括浮球、水下釋放器和回收繩,所述水下信標上端同時與所述浮球和回收繩連接,下端通過所述水下釋放器與被測客體連接,所述回收繩連接至水上甲板。
所述被測客體的上表面鋪設有連鎖片。
所述浮球與所述水下信標之間通過第一繩索互相連接。所述第一繩索的長度為0.5米。
所述水下釋放器包括一個馬達、螺釘和一個底蓋,所述馬達設在所述水下信標內,所述馬達與所述螺釘固定連接,且兩者同軸旋轉,所述螺釘與設于所述底蓋上的螺紋沉孔匹配連接,所述底蓋與所述被測客體連接。
所述被測客體與所述底蓋之間通過第二繩索互相連接。所述第二繩索的長度為0.3米。
所述回收繩的長度為50米。
本發明通過浮球保證了所述水下信標始終沿豎直方向設置,由于所述水下信標的另一端通過水下釋放器與被測客體連接,所以所述水下信標的位置相對于被測客體固定了下來,同時,通過回收繩和水下釋放器的設置,實現了水下信標的再回收,提供了一種可應用于水下、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水下信標的水下信標固定裝置。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水下信標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水下信標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水下信標和水下釋放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1—浮球;102—第一繩索;103—回收繩;104—水下信標;105—被測客體;106—連鎖片;107—第二繩索;108—馬達;109—螺釘;110—底蓋。
以下將結合圖1和圖2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信標固定裝置進行詳細的描述,其為本實用新型一可選的實施例,可以認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公知的常識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內容的范圍內對其進行修改和潤色。
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水下信標固定裝置,用以利用水下信標104搜集被測客體105的位置信息,包括浮球101、水下釋放器和回收繩103,所述水下信標104上端同時與所述浮球101和回收繩103連接,下端通過所述水下釋放器與被測客體105連接,所述回收繩103連接至水上甲板。
本發明通過浮球101保證了所述水下信標104始終沿豎直方向設置,由于所述水下信標104的另一端通過水下釋放器與被測客體105連接,所以所述水下信標104的位置相對于被測客體105固定了下來,同時,通過回收繩103和水下釋放器的設置,實現了水下信標104的再回收,提供了一種可應用于水下、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水下信標104的水下信標固定裝置。
所述被測客體105的上表面鋪設有連鎖片106,以保護被測客體105。
所述浮球101與所述水下信標104之間通過第一繩索105互相連接。所述第一繩索105的長度為0.5米。
請參考圖2,所述水下釋放器包括一個馬達108、螺釘109和一個底蓋110,所述馬達108設在所述水下信標104內,所述馬達108與所述螺釘109固定連接,且兩者同軸旋轉,所述螺釘109與設于所述底蓋110上的螺紋沉孔(圖未示)匹配連接,所述底蓋110與所述被測客體105連接。所述被測客體105與所述底蓋110之間通過第二繩索107互相連接。所述第二繩索的長度為0.3米。
當需要將水下信標104與被測客體105分離時,只需要利用遠程的操作啟動馬達108,通過馬達108的旋轉轉動螺釘109,使其與底蓋110分開,即實現了水下信標104與被測客體105的分離,再通過回收繩103將所述水下信標104進行回收。
所述回收繩的長度為50米。
所述被測客體105與所述水下信標之間通過第二繩索107互相連接。所述第二繩索107的長度為0.3米。所述回收繩的長度為50米。所述第一繩索105、第二繩索107和回收繩103的長度可以根據被測客體105的深度、體積和質量等因素進行具體的變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達華測繪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建設總承包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達華測繪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建設總承包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71711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改進型FPSO惰性氣體管系統連接設備
- 下一篇:錨鏈拖曳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