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輻射加固設計的靜態隨機存儲單元在審
| 申請號: | 201210587094.8 | 申請日: | 2012-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036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2 |
| 發明(設計)人: | 吳利華;于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11C11/413 | 分類號: | G11C11/413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巖 |
| 地址: | 10008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輻射 加固 設計 靜態 隨機 存儲 單元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集成電路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輻射加固設計的靜態隨機存儲單元。
背景技術
按照數據存儲方式,半導體存儲器分為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非易失性存儲器和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SRAM能夠以一種簡單而且低功耗的方式實現快速的操作速度,并且,與DRAM相比,SRAM不需要周期性刷新存儲的信息,所以設計和制造相對容易,因而SRAM在數據存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空間、宇航等應用領域中,大量存在的高能粒子、宇宙射線等產生的輻射效應,如單粒子翻轉等,將會造成SRAM中靜態隨機存儲單元數據的丟失,由此破壞SRAM的正常工作,且隨著集成特征電路尺寸的不斷減小,輻射效應對于靜態隨機存儲單元的影響隨之加重。為滿足空間、宇航等應用領域的特殊需求,對靜態隨機存儲單元的輻射加固設計變得尤為重要。
已知傳統的靜態隨機存儲單元為6管單元,如圖1所示,6管單元包括:第一、第二驅動NMOS晶體管310、320,第一、第二負載PMOS晶體管315、325,其中第一驅動NMOS晶體管310與第一負載PMOS晶體管315構成第一反相器31,第二驅動NMOS晶體管320與第二負載PMOS晶體管325構成第二反相器32,第一反相器輸出與第二反相器輸入相連,第二反相器輸出與第一反相器輸入相連,由此構成交叉耦合的鎖存器,該鎖存器連接在正電源電壓(VCC)和電源地(GND)之間;兩只存取NMOS晶體管340、341,其漏極分別與第一反相器輸出312、第二反相器輸出322相連,其源極分別與位線301、位線反302連接,其柵極均與字線330連接。當對6管單元進行讀/寫操作時,字線330轉換至高電壓,兩對互補位線讀出/寫入數據。
傳統結構的6管單元在輻射環境下,由于輻射效應的影響,尤其在單粒子事件發生時,如果鎖存器的任一存儲節點發生瞬態翻轉時,都可能會導致鎖存器數據的翻轉,從而發生數據錯誤。
如圖2所示,圖2是DICE結構的輻射加固設計的靜態隨機存儲單元,其包括:4個PMOS管、NMOS管輸入不同的反相器,第一反相器41、第二反相器42、第三反相器43、第四反相器44,第一反相器包括一驅動NMOS管410及一負載PMOS管415,第二反相器包括一驅動NMOS管420及一負載PMOS管425,第三反相器包括一驅動NMOS管430及一負載PMOS管435,第四反相器包括一驅動NMOS管440及一負載PMOS管445,且這4個反相的輸出412、413、414、415按圖2所示,分別與相應的反相器的PMOS管、NMOS管輸入相連接,由此構成了一組包含4個存儲節點的鎖存器;4只存取NMOS晶體管440、441、442、443,其漏極分別與第一反相器輸出412、第二反相器輸出413相連、第三反相器輸出414、第四反相器輸出415相連,其源極分別與位線401、位線反402、位線401、位線反402連接,其柵極均與字線430連接。與傳統的6管單元相比,其通過增加一組(2個)冗余的鎖存點,構成了4節點的冗余鎖存,進而增強了該存儲單元的穩定性,從而表現出較好的抗輻照性能,但是其面積是傳統六管單元的2倍,這將大大制約存儲器的規模。
發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輻射加固設計的靜態隨機存儲單元,在提高靜態隨機存儲單元抗輻照性能的同時,有效減小輻射加固設計帶來的面積的消耗。
(二)技術方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輻射加固設計的靜態隨機存儲單元,該靜態隨機存儲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存取NMOS晶體管103、第一差分串聯電壓開關邏輯單元1、第二差分串聯電壓開關邏輯單元2和第二存取NMOS晶體管203,其中:該第一差分串聯電壓開關邏輯單元1與該第二差分串聯電壓開關邏輯單元2構成交叉耦合的鎖存器,該鎖存器連接于正電源電壓VCC和電源地GND之間;該第一存取NMOS晶體管103的柵端與字線102連接,源端或漏端與位線101相連接;該第二存取NMOS晶體管203的柵端與字線102連接,源端或漏端與位線反201相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8709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