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及測試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531708.0 | 申請日: | 2012-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4448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7 |
| 發明(設計)人: | 陳惠蘇;邱克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18 | 分類號: | G01N3/1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1189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因素 耦合 作用 材料 性能 測試 裝置 方法 | ||
1.一種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試裝置包括支架(1)、砝碼(2)、環形加熱套(3)、盛有飽和無機鹽溶液的第一容器(4)、應變解調儀(5)、電源(6)、溫度控制器(7)、密封薄膜(8)和第一試件(9),其中,
支架(1)包括第一承壓板(101)、第二承壓板(102)、底板(103)、第一支承桿(104)和第二支承桿(105),第一支承桿(104)固定連接在第一承壓板(101)和第二承壓板(102)之間,第二支承桿(105)的底端固定連接在底板(103)上,第二承壓板(102)穿過第二支承桿(105),并且第二承壓板(102)通過滑動軸承(14)與第二支承桿(105)連接;
密封薄膜(8)固定連接在第二承壓板(102)和底板(103)上,使得第二承壓板(102)和底板(103)之間形成密封腔體;砝碼(2)位于第一承壓板(101)上,環形加熱套(3)罩在第二承壓板(102)和底板(103)外側,第一容器(4)位于底板(103)上,第一試件(9)位于底板(103)的中心,第一試件(9)的外壁上貼覆第一應變傳感器(10),第一應變傳感器(10)通過導線與應變解調儀(5)連接,電源(6)與溫度控制器(7)的電源輸入端連接,溫度控制器(7)的輸出端與環形加熱套(3)連接。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n個測試單元,每個測試單元包括第三承壓板(106)、盛有飽和無機鹽溶液的第二容器(11)、第二試件(12)和第二應變傳感器(13),第二容器(11)位于第三承壓板(106)上,第二試件(12)位于第三承壓板(106)的中心位置,第二應變傳感器(13)貼覆在第二試件(12)的外壁上;
每個測試單元位于第二承壓板(102)和底板(103)之間,且第三承壓板(106)穿過第二支承桿(105),第三承壓板(106)通過滑動軸承(14)與第二支承桿(105)連接,第二應變傳感器(13)通過導線與應變解調儀(5)連接;n為大于等于1的整數。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定位板(107),定位板(107)固定連接在第二支承桿(105)的上部。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103)頂面的中心位置設有表面光滑的凸臺或凹槽,第二承壓板(102)底面的中心位置設有表面光滑的凸臺或凹槽,第三承壓板(106)頂面和底面的中心位置設有表面光滑的凸臺或凹槽,第一試件(9)或者第二試件(12)位于凸臺或凹槽上。
5.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承壓板(106)由輕質高強材料制成。
6.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承桿(105)為四根,均勻布置在底板(103)上。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應變傳感器(10)為應變片,且應變解調儀(5)為電阻應變解調儀。
8.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材料徐變性能的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應變傳感器(10)為光纖光柵傳感器,且應變解調儀(5)為光纖光柵解調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31708.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密煉機嚙合型轉子
- 下一篇:可自動送取樣的熱風穿透外循環式煤樣減濕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