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餾分油加氫處理催化劑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09660.6 | 申請日: | 2012-10-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69222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15 |
| 發明(設計)人: | 郭蓉;段為宇;楊成敏;姚運海;丁莉;孫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31/34 | 分類號: | B01J31/34;C10G45/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催化劑 有機化合物 第VIII族金屬 第VIB族金屬 處理催化劑 餾分油加氫 加氫活性金屬 加氫活性 有機酸 有機糖 重量比 重量計 氧化鋁 氧化物 配比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餾分油加氫處理催化劑。該催化劑是以氧化鋁為載體,以至少一種第VIB族金屬和至少一種第VIII族金屬為加氫活性金屬,第VIII族金屬/(第VIB族金屬+第VIII族金屬)以氧化物計的重量比為0.30~0.55,催化劑中含有有機化合物,以C的重量計,有機化合物在催化劑中的含量為1.0wt%~1.8wt%,所述的有機化合物源于有機酸以及有機醇和/或有機糖。該催化劑中加入少量的兩種有機化合物,并采用較高VIII/(VIB+VIII)的配比,提高了催化劑的加氫活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餾分油加氫處理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是用于柴油深度加氫脫硫的加氫處理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原油的重質化、劣質化及含硫原油加工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使得柴油原料中的硫、氮及膠質等雜質含量增加。另一方面,隨著環保法規的日趨嚴格,對柴油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尤其是對柴油中的硫含量、十六烷值及多環芳烴含量的要求更為嚴格,二次加工柴油必須經過深度加氫精制才能滿足高規格的柴油質量指標要求。
隨著柴油的低硫化,加氫精制技術顯得越來越重要。盡管可以通過提高反應溫度、降低反應空速、改建或新建裝置增加反應器體積、增加循環氫脫H2S裝置、降低餾分切割點及采用更高活性催化劑等方式來提高脫硫深度,但提高反應溫度會增加能耗和縮短催化劑使用壽命,降低反應空速會降低處理量,改建或新建裝置會增加裝置投資及催化劑用量,相比之下,最經濟和簡便的方法是根據裝置工況條件選擇最適合的高活性柴油深度加氫脫硫催化劑。
CN1938087B、US7737071B2 、EP1733787A1介紹了一種加氫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包括:用包含第VIB族金屬的化合物、含磷成分、第VIII族金屬的化合物以及有機酸的溶液浸漬載體,接著在200℃或更低的溫度下進行干燥,得到催化劑。在催化劑中,源于有機酸的C含量為2%~14%。
EP0870003B2介紹了一種制備加氫催化劑的方法,包括:用包含第VIB族金屬的化合物、第VIII族金屬的化合物以及有機醇和/或糖的溶液浸漬載體,接著在200℃或更低的溫度下進行干燥,得到催化劑。在催化劑中,源于有機醇和/或糖的C含量為2%~10%。
上述專利的缺陷在于催化劑中有機化合物含量過高,在制備過程中因為浸漬溶液黏度大造成催化劑制備難度增大,制備時間長,而且還會影響活性金屬在催化劑上的分布等。由于有機化合物含量高,溶液粘度大,分布不均等原因,會使催化劑在高溫硫化過程中,產生過大的硫化活性相垛層,影響活性金屬的分散度,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另外,上述專利方法中單獨采用有機酸,或者單獨采用有機醇或/和糖,這樣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催化劑的活性,但催化劑的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活性高的餾分油加氫處理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該方法所制備的浸漬溶液黏度小,制備簡單易行。
本發明的餾分油加氫處理催化劑,以氧化鋁為載體,以至少一種第VIB族金屬和至少一種第VIII族金屬為加氫活性金屬,以催化劑的重量為基準,加氫活性金屬以氧化物計的重量含量為14%~50%,其中第VIII族金屬/(第VIB族金屬+第VIII族金屬)以氧化物計的重量比(本發明中簡寫為VIII/(VIB +VIII)的重量比)為0.30~0.55,催化劑中含有有機化合物,以C的重量計,有機化合物在催化劑中的含量為1.0wt%~1.8wt%,優選為1.2 wt% ~1.6wt %,所述的有機化合物源于MA和MB,其中MA為有機酸,MB為有機醇和有機糖中的至少一種。
所述的催化劑中,MA與MB的摩爾比為1:9~9:1,優選為2:1~7: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0966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