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集流管及平行流換熱器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02562.X | 申請日: | 2012-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1420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06 |
| 發明(設計)人: | 華龍;程志明;佐藤憲一郎;黃小軍;呂艷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F9/02 | 分類號: | F28F9/02;F25B39/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紀恒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國 |
| 地址: | 528311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流管 平行 換熱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空調的熱交換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集流管及具有該集流管的平行流換熱器。
背景技術
目前,在空調技術領域,微通道平行流換熱器已經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平行流換熱器由于只對冷媒進行一次分流,所以當冷媒分流不均時,將導致出風溫度不均。為了解決此問題,目前的解決辦法是采用雙排平行流換熱器。如圖1所示,所謂雙排平行流換熱器即將兩個傳統的平行流換熱器并排疊加、焊接在一起,其中每個平行流換熱器由若干扁平管100、連接于兩扁平管100之間的翅片200以及連接于扁平管100兩端的上集流管300和下集流管400,在同一端的兩個并排的集流管通過連接管500連接在一起。若干扁平管100也分為兩排,分別為第一扁平管700和第二扁平管800。工作時冷媒從輸入管600進入下集流管400,經過第一扁平管700進入上集流管300,隨后冷媒在連接管500內進行二次分流后進入第二排平行流換熱器的上集流管300,接著經過第二扁平管800進入第二排平行流換熱器的下集流管400,最后從輸出管900流出。
由于冷媒在連接管500處進行了混合后二次分流,改善了冷媒分流不均的問題,使得其出風溫度均勻。然而該雙排平行流換熱器結構上較復雜,成本較高,占據空間較大。而且冷媒在集流管內流動時受到了來自扁平管插入集流管的部分的阻擾,增加了行程阻力,從而降低了換熱能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出風溫度均勻、換熱能效更高而且結構更為緊湊、成本更低的集流管。
為了實現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集流管,其包括條形主板和副板,所述主板并排設有貫通主板兩端且互不相通的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上設有用以插接第一扁平管的第一扁孔,所述第二腔體上設有用以插接第二扁平管的第二扁孔,且所述第一腔體與第一扁孔相對的側壁上外設有第一開放式通道,所述副板與主板連接后,與所述第一開放式通道形成和第一腔體相通、用以連接冷媒輸入管的第三腔體。
優選地,所述第二腔體與第二扁孔相對的側壁上外設有第二開放式通道,所述副板與所述主板連接后,還與所述第二開放式通道形成與第二腔體相通、用以連接冷媒輸出管的第四腔體。
優選地,所述第一腔體與第三腔體之間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腔體與第四腔體之間設有第二通孔。
優選地,所述第一通孔距離冷媒輸入管越遠,其表面積越大;第二通孔距離輸出管越遠,其表面積越大。
優選地,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通孔對齊,所述第一扁孔的位置與所述第二扁孔對齊。
優選地,所述第一腔體的截面積小于第二腔體,第三腔體和第四腔體的截面積相等。
優選地,所述第三腔體和第四腔體的截面為圓形。
優選地,還包括用以封蓋主板兩端的端蓋。
優選地,所述主板的兩相對側設有連接槽,所述副板的兩側設有可插入到所述連接槽內的凸緣,所述凸緣與所述連接槽配合,將所述副板與所述主板連接。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其包括集流管和插接在所述集流管上的若干扁平管,以及設置在所述若干扁平管之間的翅片。所述集流管包括條形主板和副板,所述主板并排設有貫通主板兩端且互不相通的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上設有用以插接第一扁平管的第一扁孔,所述第二腔體上設有用以插接第二扁平管的第二扁孔,且所述第一腔體與第一扁孔相對的側壁上外設有第一開放式通道,所述副板與主板連接后,與所述第一開放式通道形成和第一腔體相通、用以連接冷媒輸入管的第三腔體。
優選地,所述第一扁平管與第二扁平管為一體設置。
優選地,所述第一扁平管與第二扁平管分體并排設置。
優選地,第一扁平管中冷媒通道的表面積小于第二扁平管中冷媒通道的表面積。
優選地,設置在兩相鄰第一扁平管之間的翅片的片距比設置在兩相鄰第二扁平管之間的大。
由上可知,本發明集流管中至少設置有第一腔體、第二腔體和第三腔體,同樣可實現冷媒的混合和二次分配,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集流管在解決了出風溫度均勻性的問題同時,使得集流管的結構更為緊湊,占用的空間更小,并且加工更為簡單,成本更優。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集流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集流管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集流管的組裝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中集流管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集流管的組裝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0256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方便快速查詢稅務文檔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電機系統故障處理方法及處理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