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機械攪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攪拌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49611.8 | 申請日: | 2012-09-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6306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9 |
| 發明(設計)人: | 卓祥和;陳新芳;陳澤枝 | 申請(專利權)人: | 嘉園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52 | 分類號: | C02F1/52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樓區京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連梅 |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鼓***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機械 攪拌 澄清 中的 提升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污水處理工藝中的設備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機械攪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國家對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的嚴格要求,很多地方要求污水廠尾水排放按《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標準進行,因此污水的深度處理越來越受到從業者的關注,而澄清池是污水深度處理中不可或缺的設備之一。
澄清池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層達到澄清目的。當投藥混凝脫穩雜質隨水流與泥渣層接觸時,便被泥渣層阻留下來,使水獲得澄清,這種把泥渣層作為接觸介質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絮凝過程,一般稱為接觸絮凝,雜質從水中分離出來,清水在澄清池上部被收集。澄清池構造型式很多,從原理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泥渣懸浮型,如懸浮澄清池、脈沖澄清池;另一類是泥渣分離型,如機械攪拌澄清池、水力分離澄清池和高密度澄清池。其中,機械攪拌澄清池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且機械攪拌澄清池含一必不可少的裝置—提升攪拌裝置,其用于混合絮凝。
現有機械攪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攪拌裝置通常包括一第一絮凝池(即混合室)、一設于第一絮凝池上方的第二絮凝池(即反應室)、一中心軸、及一絮凝劑投放管,第一絮凝池的底部設有一進水口和一排污口,第一絮凝池的頂部與第二絮凝池的底部連通,即兩者之間設有一連通口,在該連通口內設有一葉輪,中心軸的一端穿于第二絮凝池的頂部并與一齒輪減速箱連接,中心軸的另一端與葉輪連接,且在第一絮凝池內設有復數個平行固定連接于葉輪的攪拌漿板,絮凝劑投放管與進水口連通,另外,齒輪減速箱與一動力源連接;該提升攪拌裝置應用過程中,中心軸帶動葉輪轉動將水從第一絮凝池提升至第二絮凝池,且攪拌槳板隨著葉輪的轉動而轉動。
綜上可知,現有機械攪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攪拌裝置是一體化的設計,其在應用時攪拌與提升的運行狀態是一致的,無法分別對攪拌、提升進行分別的控制以達到優化的運行狀態;另外,一體化的設計使得裝置較易受損、且設計過程中的誤差也較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機械攪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攪拌裝置,可分別控制攪拌與提升的運行狀態,能夠優化運行狀態,且分開的設計不僅使裝置不易受損,并且可減少設計誤差,從而保障安全運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機械攪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攪拌裝置,包括一第一絮凝池、一設于第一絮凝池上方的第二絮凝池、一絮凝劑投放管、一葉輪、一空心軸、一套設于該空心軸的中心軸、及一平板攪拌器,所述第一絮凝池的底部設有一進水口和一排污口,所述第一絮凝池的頂部與第二絮凝池的底部之間設有一連通口,所述葉輪位于該連通口內,所述空心軸的一端、中心軸的一端均穿設于第二絮凝池的頂部并分別與兩減速器連接,兩該減速器分別與兩動力源連接,所述空心軸的另一端與葉輪連接,所述中心軸的另一端與平板攪拌器連接,且所述葉輪的反作用度為1/2。
進一步地,所述葉輪為徑向葉片葉輪,且葉輪具4-8片葉片。
進一步地,所述平板攪拌器由復數個縱向平行銜接的槳板組成。
進一步地,所述動力源均為變頻電機。
進一步地,所述進水口上連接一進水管,且所述絮凝劑投放管與進水管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排污口上連接一排污管。
本發明機械攪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攪拌裝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兩減速器與相應的兩動力源來分別帶動空心軸、及中心軸的轉動,從而使得葉輪與平板攪拌器的轉動可分別調節,即實現可分別控制攪拌與提升的運行狀態,進而能夠優化運行狀態,且葉輪與平板攪拌器分開獨立的設計不僅使裝置不易受損,并且可減少設計誤差,從而保障安全運行。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是本發明機械攪拌澄清池中的提升攪拌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嘉園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嘉園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4961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