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346769.X | 申請日: | 2012-09-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6260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9 |
| 發明(設計)人: | 夏浩文;鐘怡軍;石遷;劉桂賢;宋曉敏;李永倫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迪馬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5/06 | 分類號: | B62D5/06;B60B35/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1336***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前橋 客梯車全 液壓 轉向 系統 | ||
1.一種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包括車架(1),在該車架(1)的前部設有第一轉向橋(2),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1)的前部還設有第二轉向橋(3),且該第二轉向橋(3)并排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的后方;
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第二轉向橋(3)之間設有組合接頭(4)和中間擺臂(5),其中中間擺臂(5)的上端部與銷軸(6)相鉸接,該銷軸(6)安裝在所述車架(1)縱梁的外側面上;所述組合接頭(4)安裝在車架(1)縱梁的外側面上,在組合接頭(4)上開有進油孔(4a)、回油孔(4b)、第一出油孔(4c)、第二出油孔(4d)、第三出油孔(4e)和第四出油孔(4f),其中第一出油孔(4c)和第二出油孔(4d)與所述進油孔(4a)連通,而第三出油孔(4e)和第四出油孔(4f)與所述回油孔(4b)連通;
在所述中間擺臂(5)的前方設置第一拉桿(7)和第一油缸(8),其中第一拉桿(7)的后端與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該第一拉桿(7)的前端與所述第一轉向橋(2)的轉向節臂(2a)球鉸接;所述第一油缸(8)位于第一拉桿(7)的上方,該第一油缸(8)為單活塞雙作用油缸,且第一油缸(8)的活塞桿與所述中間擺臂(5)中部鉸接,該第一油缸(8)的缸套與前支座(9)相鉸接,而前支座(9)固設在所述車架(1)縱梁的外側面;
在所述中間擺臂(5)的后方設置第二拉桿(10)和第二油缸(11),其中第二拉桿(10)的前端與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該第二拉桿(10)的后端與所述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3a)球鉸接;所述第二油缸(11)位于第二拉桿(10)的上方,該第二油缸(11)為單活塞雙作用油缸,且第二油缸(11)的活塞桿與所述中間擺臂(5)中部鉸接,該第二油缸(11)的缸套與后支座(12)相鉸接,而后支座(12)固設在所述車架(1)縱梁的外側面;
所述組合接頭(4)的第一出油孔(4c)通過第一油管(13)與第一油缸(8)的有桿腔連通,該組合接頭(4)的第二出油孔(4d)通過第二油管(14)與所述第二油缸(11)的無桿腔連通;所述組合接頭(4)的第三出油孔(4e)通過第三油管(15)與第一油缸(8)的無桿腔連通,該組合接頭(4)的第四出油孔(4f)通過第四油管(16)與所述第二油缸(11)的有桿腔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桿(7)與中間擺臂(5)的鉸接點位于第二拉桿(10)與中間擺臂(5)鉸接點的下方,且所述前支座(9)位于第一轉向橋(2)的前方,而后支座(12)位于第二轉向橋(3)的后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接頭(4)的進油孔(4a)和回油孔(4b)分別通過油管與全液壓轉向器(17)的兩個工作油口相連,該全液壓轉向器(17)的輸入軸上套裝有方向盤(F),且全液壓轉向器(17)的進油口與穩流閥(18)的出油口相連;
所述穩流閥(18)的進油口通過進油管(19)與油泵(20)相連,該進油管(19)上串聯有單向閥(21),且油泵(20)與油箱(22)相連;
所述全液壓轉向器(17)的回油口通過回油管(23)與油箱(22)相連,且所述穩流閥(18)的兩個回油接頭與該回油管(23)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迪馬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重慶迪馬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46769.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雙循環多級厭氧反應裝置
- 下一篇:可調節尾蓋焊接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