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循環粉塵發塵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309020.8 | 申請日: | 2012-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3004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19 |
| 發明(設計)人: | 王杰;李德文;吳付祥;黃衛;施元春;劉國慶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N15/00 | 分類號: | G01N15/00;G01N15/06;G01N15/02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0037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循環 粉塵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測塵領域的標定實驗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循環粉塵發塵裝置。
背景技術
在粉塵研究領域,對粉塵濃度、粒度等特性的檢測都需要一個穩定的粉塵環境,在實際研究中,都通過在實驗室一個粉塵空間來模擬粉塵環境進行測試、實驗及對測塵儀表的標定。現有的方法都采用開放式發塵裝置,即通過一個定量給塵裝置把粉塵送入到風硐中,最后將粉塵排出風硐,因此在連續的實驗中必須不斷的加塵,給長時間的粉塵實驗研究帶來極大的不便。
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能夠循環利用粉塵及長時間保持粉塵環境穩定的循環粉塵發塵裝置。
發明內容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循環利用粉塵及長時間保持粉塵環境穩定的循環粉塵發塵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循環粉塵發塵裝置,包括腔體和軸流風機;所述腔體上開有密封門;所述腔體頂部和底部均開有口;所述軸流風機的一端固定在腔體底部的開口處,所述軸流風機的另一端通過循環管連接所述腔體頂部的開口處,所述腔體的頂部向上凸起形成圓錐形頂部;所述腔體的底部向下凸起形成圓錐形底部,保證了所述腔體內的粉塵氣流不會形成較大的紊流和氣流漩渦,實現了所述腔體與所述軸流風機的平滑過渡,軸流風機旋轉產生氣流,腔體內的粉塵隨著氣流從腔體進入到循環管,然后被軸流風機從循環管吸入腔體內,形成循環,由于腔體和循環管連通且密封,粉塵不會流失,整個粉塵環境十分穩定。
進一步的,所述腔體內設置有網孔狀支架;所述網狀孔支架用于放置測塵儀器,粉塵通過所述網孔狀支架在腔體與循環管之間進行循環。
進一步的,所述腔體內還焊接有環形整流板;所述環形整流板位于所述網孔狀支架與所述軸流風機之間,所述環形整流板便于調整氣流的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腔體上開有采樣孔,使得測塵儀器可以置于腔體外,通過測塵孔進行測塵,另外還可以將設備內測塵儀器的數據電纜線穿過所述采樣孔來連接到上位機,由于提供了多種測塵方式,使得測塵更加方便靈活。
進一步的,所述循環管上開有粉塵補充口,所述粉塵補充口處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與所述循環管活動連接,當需要更改粉塵濃度時,可通過粉塵補充口向循環管內加入粉塵,測量時只需將擋板與所述循環管密封起來即可。
所述腔體上開有觀察窗;所述觀察窗由透明材料密封,可通過觀察窗觀察腔體內的情形。
所述腔體底部還固定有兩根以上腔體支架,用以支撐腔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能夠實現粉塵的重復利用,發塵裝置內的粉塵環境更加穩定,并且可以隨時觀察腔內情形,取放物品十分方便,同時本發明還提供了多種測塵方式,使得測塵更加靈活。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網孔狀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環形整流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循環粉塵發塵裝置,包括腔體1、軸流風機2、循環管3、網孔狀支架4、環形整流板5、密封門7和腔體支架10;所述腔體1頂部和底部均開有口,所述腔體1的頂部向上凸起形成圓錐形頂部;所述腔體1的底部向下凸起形成圓錐形底部,所述軸流風機2的一端固定在腔體1底部的開口處,所述軸流風機2的另一端通過循環管3連接所述腔體1頂部的開口處,所述腔體1上設置有密封門7,所述腔體1內水平焊接有網孔狀支架4,所述腔體1內還焊接有兩塊環形整流板5,兩塊環形整流板5均焊接在所述網孔狀支架4與所述腔體1的圓錐形底部之間,所述腔體1上開有粉塵補充口8,所述粉塵補充口8處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與所述循環管3活動連接,所述腔體1上開有觀察窗9,所述觀察窗9處密封有透明材料,所述腔體1底部還固定有兩根腔體支架10,腔體1內部連通循環管3形成一個密封空間。
本實施例中密封觀察窗9的透明材料為有機玻璃,其用于在保持腔體1與循環管3空間密封的同時觀察腔體1內情形,因此其它透明材料如透明樹脂等均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同樣的,腔體支架10用于支撐腔體1,其數量還可以為3根、4根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未經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30902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