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控制二沉池底板墊層施工精度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260064.6 | 申請日: | 2012-07-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5576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31 |
| 發明(設計)人: | 曹霆;鄢長勝;曹振田;李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21/06 | 分類號: | B01D21/06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責任專利代理事務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麗英 |
| 地址: | 300451***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控制 二沉池 底板 墊層 施工 精度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控制墊層施工方法,尤其涉及市政工程中污水處理廠的二沉池底板上墊層與刮泥機設備等交叉施工。
背景技術
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水資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一方面,對水資源的需求的速度急速擴大;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蠶食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水處理行業成為新興產業,目前與自來水生產、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業處于同等重要地位。
原污水按照污水處理程度而采取二級或三級處理系統,即經過粗格柵、沉砂池、初沉池等一級處理系統(物理處理系統)過程,主要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油脂等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一級處理后的出水經生物處理設備、二次沉淀池等二級處理系統(生物處理系統)過程,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BOD,COD物質),去除率可達90%以上,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準;二沉池的出水經過消毒排放或者進入三級處理系統(亦屬于生物處理系統),三級處理是對水的深度處理,現在的我國的污水處理廠投入實際應用的并不多。其中,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處理設備,一部分進入污泥濃縮池,之后進入污泥消化池,經過脫水和干燥設備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在二沉池總體施工過程中,一般為在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后進行管道、設備安裝,底板上部墊層頂面距離刮泥機底片的距離對二沉池內設備運行的影響較大:距離過近時受底部污泥阻力影響,刮泥機等設備運行功率加大,致使后續污泥排放系統乃至污水處理系統總體的運行;距離過遠時,刮泥機上部吸收污泥的管道無法有效吸取底部污泥,在土建結構完成后只能通過更換既有設備以提高功率以加大污泥的吸收效能,因此,底板上墊層與刮泥機底片的距離的控制成為土建施工的難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使二沉池總體運行能力滿足設計要求且提高了運行功效的一種控制二沉池底板墊層施工精度的方法。
本發明的一種控制二沉池底板墊層施工精度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
(1)確定二沉池刮泥機吸取污泥部件與二沉池底板上部墊層之間距離的要求;
(2)二沉池底板上部墊層施工前,將二沉池刮泥機中心轉動主軸安裝于二沉池中心豎井后,再安裝刮泥機的旋轉桁架結構于中心轉動主軸上,對刮泥機設備進行調試使之達到正常運行的要求;
(3)依據現場已安裝的二沉池刮泥機與底板之間的實測距離,結合二沉池刮泥機等配套設備對與二沉池底板上部墊層之間距離的要求,確定二沉池內各區域墊層的施工高度;
(4)混凝土澆筑隨二沉池刮泥機旋轉運行而逐步進行,由二沉池遠端池壁向二沉池中心豎井方向進行混凝土澆筑,并通過刮泥機控制二沉池底板墊層澆筑高度,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采用平板振搗器振搗并采用刮杠刮平,待達到一定強度后進行表面摸壓處理。
本技術采用逆序法控制二沉池底板墊層施工精度的技術,代替了傳統的“先土建、后安裝”的施工做法,使二沉池總體運行能力滿足設計要求且提高了運行功效,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
本發明的一種控制二沉池底板墊層施工精度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1)確定二沉池刮泥機吸取污泥部件與二沉池底板上部墊層之間距離的要求;(2)二沉池底板上部墊層施工前,將二沉池刮泥機中心轉動主軸安裝于二沉池中心豎井后,再安裝刮泥機的旋轉桁架結構于中心轉動主軸上,對刮泥機設備進行調試使之達到正常運行的要求;(3)依據現場已安裝的二沉池刮泥機與底板之間的實測距離,結合二沉池刮泥機等配套設備對與二沉池底板上部墊層之間距離的要求,確定二沉池內各區域墊層的施工高度;(4)混凝土澆筑隨二沉池刮泥機旋轉運行而逐步進行,由二沉池遠端池壁向二沉池中心豎井方向進行混凝土澆筑,并通過刮泥機控制二沉池底板墊層澆筑高度,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采用平板振搗器振搗并采用刮杠刮平,待達到一定強度后進行表面摸壓處理。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6006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