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防偽產品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443323.4 | 申請日: | 2011-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8681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03 |
| 發明(設計)人: | 陳章永;陳海波;黃小義;杜旭東;劉萃;張偉;別風雷;袁育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科學技術研究所;中鈔實業有限公司;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19/077 | 分類號: | G06K19/077;H01Q1/38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張殿慧 |
| 地址: | 10007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防偽 產品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防偽產品。
背景技術
為了保證各方利益,在實際應用中必須嚴格保證大量銀行票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因此,提出了多種以物理和化學防偽為主的機制,例如,光學防偽、磁性防偽以及安全線防偽等,但是,發明人發現這些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上述方式在流通過程中極易被篡改和被揭換,造成票面信息不真實,從而會對票證持有者或銀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磁性防偽方式對環境要求較高,需要時刻注意將這些票證遠離電磁輻射,但是,在電子產品廣泛應用的當今,電磁輻射可以說是防不勝防,因而很容易造成磁性防偽的失效;
可見,如何防止票證信息被篡改和被揭換就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已經逐漸開始將RFID標簽應用到各種門票中。但是,目前門票上使用的RFID標簽普遍較厚,不能適用于諸如匯票等較薄的銀行票據中。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防偽產品,能夠防止產品上記錄的信息被篡改并且可應用于紙張較薄的票據中。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種防偽產品,包括紙張本體,用于記錄信息;RFID標簽,封裝于紙張本體中,至少用于存儲從紙張本體上提取的信息;其中,RFID標簽包括微型無源非接觸射頻芯片和與微型無源非接觸射頻芯片相連接的標簽天線,通過銀漿印刷將標簽天線直印在紙張本體上。
本發明提供的防偽產品將無源RFID標簽與各種需要防偽的票證和單據相結合,由于采用無源RFID標簽并且通過直印方式將標簽天線印刷到紙張本體上,使得含有該無源RFID標簽的紙張本體的厚度增加較小,因此可以廣泛地適用于對紙張本體厚度要求較薄的各種票據中。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防偽產品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防偽產品的一個實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印刷天線線圈后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印刷絕緣油墨層后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印刷架橋線后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印刷標簽天線后進行保護性處理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其中說明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
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發明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RFID標簽能夠支持長時間的數據傳輸和永久性的數據存儲,根據發射頻率可以將RFID標簽分為低頻RFID標簽、高頻RFID標簽和超高頻RFID標簽,根據能量供應方式又可以將RFID標簽分為有源RFID標簽和無源RFID標簽,其中,無源RFID標簽不需要電池供電,并且厚度較小,因此基于該特點可以將無源RFID標簽應用各種票證中。
圖1是本發明防偽產品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該實施例的防偽產品100可以包括:
紙張本體102,用于記錄信息;
RFID標簽104,封裝于紙張本體中,至少用于存儲從紙張本體上提取的信息;
其中,考慮到紙張本體的特點,由于紙張本身為柔性材料,不適合以插卡方式進行讀寫,換句話說,不適合采用接觸式芯片,由于非接觸芯片只要在讀寫范圍內都可以工作、而且速度快,所以RFID標簽包括微型無源非接觸射頻芯片和與微型無源非接觸射頻芯片相連接的標簽天線,通過銀漿(即,導電油墨的一種)印刷將標簽天線直印(即,用導電油墨將RFID天線直接印刷在基材上)在紙張本體上。
其中,銀漿是由金屬導電微粒銀分散在連結料中形成的一種導電性復合材料,印刷到承印物上之后起到導線、天線和電阻的作用。該銀漿印刷在柔性的紙張上可制成印刷電路,銀漿干燥后,由于導電粒子間的距離變小,自由電子沿外加電場方向移動形成電流,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因此可以接收RFID專用的無線射頻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科學技術研究所;中鈔實業有限公司;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未經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科學技術研究所;中鈔實業有限公司;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4332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