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光電對抗內場仿真弱激光變換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439216.4 | 申請日: | 2011-12-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36043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02 |
| 發明(設計)人: | 高頡;李巖;張文豹;姜潤強;劉洪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2B6/42 | 分類號: | G02B6/42;G02B27/09 |
| 代理公司: | 長春菁華專利商標代理事務所 22210 | 代理人: | 陶尊新 |
| 地址: | 130033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光電 對抗 內場 仿真 激光 變換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光電對抗內場仿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光電對抗內場仿真中,通過光纖耦合,將被試裝備輸出激光引入試驗大廳,并通過能量調節和束散角控制實現內場對外場激光信號的模擬。本發明采用光束的變換來實現被測激光的仿真。關于此方面的技術內容在現有資料中尚未記載。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基于光電對抗內場仿真弱激光變換系統;實現了被測激光的仿真,且精確度高,衰減率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基于光電對抗內場仿真弱激光變換系統,該系統包括導光裝置和弱激光變換裝置,所述導光裝置包括反射式能量衰減器、光纖和帶CCD的耦合裝置,所述弱激光變換裝置包括動態衰減器和動態擴束器,反射式能量衰減器接收激光器發出的光束,帶CCD的耦合裝置將光束耦合至光纖中,所述經光纖耦合的光束傳入至動態衰減器后傳入至動態擴束器,通過光斑的變換實現系統的仿真。
本發明的原理:本發明所述的導光裝置可采用光纖耦合方式將被試激光導出;動態衰減器與動態擴束器用于對被試激光能量與發散角的實時變換;反射式能量衰減器接收來自激光器發出的光,將光束能量衰減,其目的是減輕其后端設備壓力??紤]激光束與后端光纖耦合的精確度,嵌入一套帶CCD觀察的耦合系統,實現激光器與光纖的耦合。耦合后的光束經光纖,動態衰減器后,進入動態擴束器。弱激光變換裝置包括動態衰減器、動態擴束器。動態衰減器用來衰減系統能量,動態擴束器采用光學系統調焦量的變化,實現光斑的變換。本發明通過光纖耦合,將被試裝備輸出激光引入內場試驗大廳,并通過能量調節和束散角控制實現內場對外場激光信號的模擬。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采用光束的變換來實現被測激光的仿真,使被測激光能夠精確的仿真。利用本發明所述的光學的方法實現被測激光的仿真,精確度高,衰減率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基于光電對抗內場仿真弱激光變換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基于光電對抗內場仿真弱激光變換系統中帶CCD的耦合裝置的示意圖。
圖中:1、導光裝置,1-1、反射式能量衰減器,1-2、帶CCD的耦合裝置,1-3、光纖,2、弱激光變換裝置,2-1、動態衰減器,2-2、動態擴束器。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一、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基于光電對抗內場仿真弱激光變換系統,該系統包括導光裝置1和弱激光變換裝置2,所述導光裝置1包括反射式能量衰減器1-1、帶CCD的耦合裝置1-2和光纖1-3,所述弱激光變換裝置2包括動態衰減器2-1和動態擴束器2-2,反射式能量衰減器1-1接收激光器發出的光束,帶CCD的耦合裝置1-2將光束耦合至光纖1-3中,所述經光纖1-3耦合的光束傳入至動態衰減器2-1后傳入至動態擴束器2-2,通過光束在動態擴束器2-2中的光斑的變換實現系統的仿真。
本實施方式所述的弱激光變換系統用于對被試激光能量與發散角的變換,導光裝置可采用光纖耦合方式將被試激光導出;動態衰減器與動態擴束器用于對被試激光能量與發散角的實時變換。
本實施方式所述的導光裝置1通過反射式能量衰減器1-1衰減激光光束能量,通過帶CCD的耦合裝置1-2耦合到光纖的入口端面,CCD用來實時觀察耦合的準確性,耦合后的激光通過光纖1-3將光束傳至動態衰減器2-1。
本實施方式中考慮系統的結構緊湊及安裝方便,反射式能量衰減器1-1與帶CCD的耦合裝置1-2聯為一體。反射式能量衰減器1-1規格需根據發射源的能量進行選擇,以確保耦合器入射激光能量不超過后端光纖1-3所能承受的損傷閾值,同時要滿足弱光變換裝置2的輸出能量要求。被反射后的激光進入激光吸收池,內有激光吸收材料,將其吸收。
反射式能量衰減器1-1采用插入式,可根據具體情況插入相應透過率的衰減片。反射式能量衰減器與燕尾槽連接,當需要該衰減時,將其移入主光路中,當不需要時將其偏離主光路。
本實施方式所述的光纖1-3由光纖導光錐和能量光纖兩部分組成。光纖導光錐用來將光束準確導入,能量光纖用來傳遞光束。
所述的光纖導光錐由石英構成,前端由一個漏斗形結構。光束進入光纖導光錐后,在纖芯與包層之間會發生全反射,光將“折返式”向后端的光纖運動,最終激光導入光纖當中,形成導光錐。其耦合效率約為50%,光纖導光錐的入射端的通光口徑為Φ5mm,耦合后進入直徑Φ0.62mm的能量光纖。光錐入射端的數值孔徑為0.22,其接收角度為22.4°,設計的光學系統足以保障在這個角度內實現光的能量接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3921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