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葉果兩用模式的茶樹種植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415022.0 | 申請日: | 2011-1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112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7 |
| 發明(設計)人: | 王岳飛;徐平;孫達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G1/00 | 分類號: | A01G1/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 地址: | 310027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兩用 模式 茶樹 種植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茶樹種植技術,具體涉及一種葉果兩用模式的茶樹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茶果是茶樹除茶葉外的另一重要產物。茶果中的茶籽富含油脂,利用茶籽制備的茶葉籽油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超過85%,與國際上較名貴的橄欖油相似,并且富含茶多酚、維生素E和類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是一種非常健康而營養的食用油。此外,茶籽油具有抗氧化能力,能夠降血壓、降血脂和抑制動脈硬化等功效,尤其適合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然而,目前茶樹種植模式以采葉為中心,都采用“矮化密植”的方式來種植茶樹。這種種植方式盡管通過增加茶樹的株數提高了茶葉的產量,卻由于茶樹聚叢性高,養分競爭性過強,單株茶樹生長受到限制,導致茶樹的生殖生長受到極大地抑制,造成茶果結實率極低,大部分茶樹基本不再結茶果。但是,如果過分注重茶樹的生殖生長,增加茶果的產量,就需要最大限度的拉大茶樹之間的空隙,這會大大地降低每畝茶園的植株率,會導致經濟效益極高的名優茶產量大幅降低,會造成得不償失的局面。因此,尋找一種既能保證茶園名優茶產量,又能大幅提高茶樹結實率的“葉果兩用”的種植方式,對于提高茶樹產值,提高茶農收入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時至今日,還未見任何與“葉果兩用”栽培模式相關的種植技術的專利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茶樹的茶葉和茶果不能兼顧的不足,利用合理布局種植空間和填充沙土層來促進根系對養分的充分吸收,平衡茶樹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之間的矛盾,提供一種葉果兩用模式的茶樹種植方法。
本發明中的葉果兩用模式的茶樹種植方法,包括:在種植適合葉果兩用栽培的茶樹品種時,以行距為1.5~3m,株距為0.45~0.9m,平行或交錯排列;同時,在每行兩側20~30cm處,挖一條寬為20~30cm、深為30~50cm的溝,并用沙土填滿。
本發明所述適合葉果兩用栽培的茶樹品種為:鳩坑種、浙農113、浙農21、龍井43、政和大白茶、紫芽種、烏牛早、茗科種、廣西靈山種、江華苦茶或鐵觀音中的任意一種。
本發明中,對于新開墾的茶園,在種植茶樹時采用扦插。
本發明中,對于已有茶園中的茶樹進行臺刈處理。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通過合理空間布局和利用沙土提高表層通氣度,克服了單株茶樹間對養分的過度競爭,提高了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利用,不僅可促進單株茶樹的生殖生長,提高茶樹的茶果結實率,使畝產茶果可達1000公斤以上,也可提高茶樹的單株的茶葉產量,使得畝產達到“矮化密植的”90%以上。本發明提供的種植技術可以綜合利用茶樹的葉和果,提高了茶樹的資源利用度。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實施例和對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本發明中的葉果兩用模式的茶樹種植方法,包括:
本發明包括新開墾茶園的扦插,以及與對已有茶園中的茶樹進行的臺刈的茶園種植。可選用包括鳩坑種、浙農113、浙農21、龍井43、政和大白茶、紫芽種、烏牛早、茗科種、廣西靈山種、江華苦茶、鐵觀音等品種中的任意一種,以行距為1.5~3m,株距為0.45~0.9m,平行或交錯排列,在每行兩側20~30cm處,挖一條寬為20~30cm、深為30~50cm的溝,并用沙土填滿。按傳統茶園栽培方式修剪和施肥。
對比實施例采用目前“矮化密植”的種植方法,行距0.3~0.9m,株距0.2~0.4m,平行或交錯排列,兩側不挖溝,不填沙。按傳統茶園栽培方式修剪和施肥。
各實施例和對比實施例具體數據如下表:
其余未列舉的茶葉品種也具有與上表中基本相同的葉產量和果產量比例關系。
最后,還需要注意的是,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以上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發明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1502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