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防治白蟻的粉劑組合物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83114.5 | 申請日: | 2011-1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2551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05 |
| 發明(設計)人: | 王延年;戴小杰;吳捷;黃昌本;殷海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01N47/34 | 分類號: | A01N47/34;A01N47/02;A01N25/08;A01N25/12;A01P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張睿 |
| 地址: | 200031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防治 白蟻 粉劑 組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防治白蟻的粉劑組合物。
背景技術
用高濃度粉劑藥物防治白蟻是我國的傳統技術。該方法將高濃度藥物直接噴灑在白蟻體表,利用慢性擊倒或致死的特點,以及藥物的優良傳毒能力,使帶藥的白蟻回到群體中,通過個體的相互接觸(包括吮舔、交哺等行為),在較短的時間內,將藥物傳遞開來,達到殺滅更多個體,甚至殲滅整個群體的效果。早在上世紀40-50年代我國推廣了采用高濃度亞砷酸(20-46%)來防治白蟻的技術,取得很好效果。至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科院上海昆蟲所白蟻防治研究室利用50%-70%高濃度滅蟻靈粉劑取代劇毒亞砷酸防治白蟻。滅蟻靈不但價格低廉,而且施用較為安全,防治效果突出,自上世紀70年代全國推廣至今,一直是我國白蟻防治的主要藥物。然而由于滅蟻靈環境殘留時間長,作用持久,因此在2001年被斯德哥爾摩公約所禁用。
近年來,國內嘗試引進了一些國外先進的白蟻防治餌劑技術。這一技術的核心是采用低濃度的慢性致死藥物,如:氟鈴脲、除蟲脲、氟蟲胺等,制成低含量(0.1-0.5%)的毒餌,再通過特制的餌站裝置引誘白蟻取食,將藥物帶回巢穴,達到滅殺白蟻的效果,這一技術在我國廣東、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區的防治試驗均收到良好效果,但因藥物濃度較低,白蟻個體攜藥量有限,必須經過反復取食和攜帶,需較長時間(數月至半年以上)才能見效。此外,餌劑系統安裝、檢查和更換成本較高,而且施用環境有一定局限,短期內很難在全國推廣。
因此本領域迫切需要提供一種施用方便快捷、白蟻個體攜帶藥量大,見效快、成本低、適用環境廣泛的防治白蟻的粉劑組合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用于防治白蟻的粉劑組合物。
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防治白蟻的組合物,其中含有氟鈴脲、氟蟲腈和活性碳;以組合物的總重量計,其中含有20-60%氟鈴脲;優選含有40%氟鈴脲;以組合物的總重量計,其中含有0.2-0.6%氟蟲腈;優選0.2-0.4%氟蟲腈。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含有的0.2-0.6%氟蟲腈是粉狀物;所含有的活性碳是粉狀物。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的組合物為粉末狀。
在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如上所述的本發明提供的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驟:
將含有氟蟲腈的活性碳粉和氟鈴脲混合,得到如上所述的本發明提供的組合物;
所述含有氟蟲腈的活性碳粉通過下述步驟得到:
(i)將氟蟲腈和丙酮混合、溶解得到溶液1;和
(ii)將溶液1和粉狀的活性碳混合后除去丙酮至活性碳粉干燥,得到含有氟蟲腈的活性碳粉。
在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的本發明提供的組合物的用途,用于制備防治白蟻的殺蟲劑。
在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防治白蟻的方法,所述的方法是將如上所述的本發明提供的組合物直接噴灑在白蟻體表。
據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施用方便快捷、白蟻個體攜帶藥量大,見效快、成本低、適用環境廣泛的防治白蟻的粉劑組合物。
具體實施方式
發明人經過室內外試驗,將餌劑技術中應用成功的氟鈴脲作為制作高濃度粉劑的基礎藥物,另輔以含有氟蟲腈的活性碳制成混合粉劑,將其直接噴灑在白蟻體表,使白蟻個體攜帶更大的藥量回到巢中后,達到更佳的傳毒效果。
組合物
本發明提供的高濃度防白蟻組合物,其中含有氟鈴脲,氟蟲腈,和活性碳粉;以組合物的總重量計,其中含有的氟鈴脲20-60%(較佳地為40%),氟蟲腈0.2-0.6%(較佳地為0.2-0.4%);本發明提供的組合物中還可以含有其它輔料,例如醫用滑石粉。
如本發明所用,“氟鈴脲(Hexaflumuron)”是指CAS編號為86479-06-3,化學名稱為1-[3,5-二氯-4-(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的化合物。
如本發明所用,“氟蟲腈(fipronil)”是指CAS編號為120068-37-3,化學名稱為(RS)-5-氨基-1-(2,6-二氯-a,a,a-三氟-對-甲苯基)-4-三氟甲基亞磺酰基吡唑-3-腈的化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8311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