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稻抗褐飛虱主效基因Bph6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201010260010.0 | 申請日: | 2010-08-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145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15 |
| 發明(設計)人: | 何光存;邱永福;郭建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5/11 | 分類號: | C12N15/11;C12Q1/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加嶺;張慶敏 |
| 地址: | 430072***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稻 抗褐飛虱主效 基因 bph6 分子 標記 及其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分子遺傳學領域,涉及水稻抗褐飛虱主效基因Bph6的分子標記,本發明還涉及該分子標記在選育水稻抗褐飛虱品種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近幾十年來水稻受到大面積的病蟲為害,使水稻生產受到嚴重威脅。褐飛虱是一種水稻單食性害蟲,其成蟲和若蟲以口針刺吸水稻汁液,引起黃葉或枯死,導致減產或絕收。據中國農業年鑒記載,1966、1969、1973、1977、1983和2003年全國性大發生,1987、1991、2005、2006和2007年全國性特大發生,褐飛虱危害面積達到水稻總面積的50%以上,給我國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由于褐飛虱的危害多發生在水稻成熟灌漿期,此時大量使用殺蟲劑,對環境和稻谷的污染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利用抗褐飛虱基因培育抗蟲水稻品種是褐飛虱綜合防治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至今已命名了21個主效抗蟲基因(Rahman?et?al.2009?High-resolution?mapping?of?two?rice?brown?planthopper?resistance?genes,Bph20(t)and?Bph21(t),originating?from?Oryza?minuta.Theor?Appl?Genet?119(7):1237-1246.)。這些抗蟲基因分別來自不同的野生稻種和栽培稻農家品種資源。除了Bph5、Bph6、Bph7和Bph8外,其余抗褐飛虱基因均已經應用分子標記定位到水稻染色體上。一些早期研究的抗褐飛虱基因如Bph1、bph2和Bph3已培育成抗蟲品種并在一些水稻種植區推廣種植。然而,由于褐飛虱新生物型的產生,抗褐飛虱品種逐漸喪失抗性或面臨抗性喪失的危險。例如,帶有Bph1的抗蟲品種,經過幾年推廣種植后很快就失去抗性,而攜帶Bph1和bph2兩個基因的品種抗性表現更強并更持久。因此,水稻生產中迫切需要攜帶新的和多個抗性基因的抗蟲品種。
由于抗蟲性鑒定的復雜性,利用常規育種手段往往難以有效地導入和聚合不同的抗蟲基因。本發明是在找到與抗蟲基因緊密連鎖或共分離的分子標記的基礎上,借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rker-assisted?selection,MAS)技術則可以有目的地進行抗蟲基因的導入和聚合,選育持久抗性品種,延緩抗蟲品種的退化年限和防止褐飛虱新生物型的發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稻抗褐飛虱主效基因位點Bph6的分子標記,通過檢測與這些抗褐飛虱主效基因位點連鎖的分子標記,可以預測水稻植株的褐飛虱抗性,加快抗褐飛虱水稻品種的選擇進度。
水稻抗褐飛虱主效基因Bph6的分子標記由下述之一的引物對經PCR擴增獲得:
1)標記引物RM16994,
左端引物序列,TGGCAGTACACACTACAGTACATGC
右端引物序列,AGAGGGAGGAGAGAAAGGAAGG;
2)標記引物Y19,
左端引物序列,GTACGTGTGCGCCATCT
右端引物序列,GAGGAGGAGGTCGTGTTGT;
3)標記引物Y9,
左端引物序列,TAATAAGCACCATGAAAGACAAAA
右端引物序列,GCTAGTTCTCACCAAAATCAAAAT;
4)標記引物RM119,
左端引物序列,CATCCCCCTGCTGCTGCTGCTG
右端引物序列,CGCCGGATGTGTGGGACTAGCG;
5)標記引物RM5757,
左端引物序列,CCTGAGACCATATGCTGCTG
右端引物序列,GAGGGAGCATCATTAGCTGG;
6)標記引物RM16999,
左端引物序列,GCTGATGCGGAACAAGGAGACC
右端引物序列,GATCAGATCACCACCCGAATGAGC;
7)標記引物RM17004,
左端引物序列,GTTATGCCTGGTCCCGTCTGACC
右端引物序列,TCTTGACGTACACGCTGATGATGC;或,
8)標記引物RM17008,
左端引物序列,TTACCTTCGATTAGCTGCTGTTGC
右端引物序列,ATTCCTTGCATTACAGACGGTAGC。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大學,未經武漢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01026001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