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渦旋壓縮機靜盤頭部及排氣孔無效
| 申請號: | 200920066793.1 | 申請日: | 2009-0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39580Y | 公開(公告)日: | 2009-11-04 |
| 發明(設計)人: | 王海民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04C29/00 | 分類號: | F04C29/00;F04C29/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吳寶根 |
| 地址: | 200093***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渦旋 壓縮機 盤頭 氣孔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渦旋壓縮機,尤其是一種車用空調渦旋壓縮機中的靜盤頭部及排氣孔。
背景技術
渦旋壓縮機是由渦旋型線參數相同、相位差π、基圓中心相距r的動盤和靜盤組裝起來工作的。這兩個渦盤組裝后,可以通過嚙合形成數對封閉的月牙形容積腔。最外的一個容積腔在壓縮氣體的同時,吸氣過程也在進行中,即最外一個壓縮腔封閉后,第二個吸氣過程就開始了,主軸每轉一周可完成一次吸氣。主軸轉動數圈后,吸入的氣體到達中心腔,壓力達到設定值,排氣發生,因此氣體的壓縮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進行結構和受力分析時,將整個行程分割為不同的壓縮腔,并將前一個壓縮腔結束時的壓力定義為后一個壓縮腔的吸氣壓力。
理論上,中心腔氣體不被壓縮,主要是完成排氣功能。排氣發生和脫嚙發生最理想的情況是同時進行。但是,受排氣孔大小和內容積比的限制,排氣發生和脫嚙發生通常不是同時進行的。壓縮機工作時的吸排氣壓比越大,排氣和脫嚙兩者發生時的角度偏差就越大,壓縮機的效率也越低。對于車用空調渦旋壓縮機其工作壓比約為6.39(根據GB21360-2008規定工況計算,吸氣壓力為0.281MPa,排氣壓力為1.796MPa),在確保排氣孔面積不變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提高壓縮機的內容積比對車用空調渦旋壓縮機的效率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車用空調渦旋壓縮機一般采用圓形排氣孔,內容積比在2.4左右,實際工作壓比較高,欠壓縮情況較嚴重,壓縮機整機效率較低。另外,現有的這種結構不能有效利用渦旋壓縮機頭部的空間,而且在壓縮腔與排氣腔貫通瞬間,兩對稱壓縮腔會產生壓力差,使壓縮機工作時受力不均勻。
圖1示意了現有的排氣孔開設方式。可以看出現有排氣孔開設方式在壓縮腔與排氣腔貫通后,動靜盤并沒有完全脫嚙,高壓氣體是通過排氣孔貫通到低壓腔的,同時由于動靜盤沒有完全脫嚙,引起B壓縮腔8和C壓縮腔7產生壓力不相等的現象,導致渦旋壓縮機在工作過程中受力不平衡。從圖1還可以看出,靜盤頭部有相當一部分空間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要提供一種渦旋壓縮機靜盤頭部及排氣孔,合理有效利用渦旋壓縮機頭部空間的靜盤頭部和排氣孔開設,避免現有技術的缺陷,結構緊湊簡單,易加工。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方法來實現的:
一種渦旋壓縮機靜盤頭部及排氣孔,包括靜盤,動盤,排氣孔,其特點是:靜盤上兩貫通點之間為圓弧,該圓弧通過貫通時刻的兩個嚙合點并與動盤頭部小圓在靜盤上的投影相切,排氣孔由四段弧線組成,其中第一弧線,第二弧線是動盤在貫通角度時在靜盤上的投影;第三弧線是靜盤修正弧線;第四弧線為與第一弧線和第三弧線相切的圓弧。
靜盤外側與動盤內側的脫嚙點之間設有過渡圓弧,用于提高靜盤頭部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對于現有排氣孔開設方式,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排氣孔和靜盤頭部,在確保排氣孔面積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了靜盤頭部的空間,提高了內容積比,對于高壓比的車用空調渦旋壓縮機能有效減少欠壓縮程度。同時,修正了靜盤頭部形狀,將壓縮腔與排氣腔貫通點和動靜盤脫嚙點合為一個,能防止產生B壓縮腔和C壓縮腔壓力差,改善壓縮機主軸的受力狀態。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排氣孔對應的壓縮腔與排氣腔貫通瞬間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排氣孔開設方式的示意圖;
圖3是靜盤頭部修正的示意圖;
圖4是組成排氣孔的4段圓弧的示意圖。
其中:動盤1,排氣孔2,靜盤3,圓弧修正起始點4,貫通點5,理論脫嚙點6,C壓縮腔7,B壓縮腔8,修正后型線9,貫通點1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渦旋壓縮機靜盤頭部及排氣孔,包括靜盤3,動盤1,排氣孔2。
靜盤3上兩貫通點5,10之間為圓弧,該圓弧通過貫通時刻的兩個貫通點5,10并與動盤1頭部小圓在靜盤3上的投影相切,排氣孔2由四段弧線組成,其中第一弧線11,第二弧線12是動盤1在貫通角度時在靜盤3上的投影;第三弧線13是靜盤3修正弧線;第四弧線14為與第一弧線11和第三弧線13相切的圓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理工大學,未經上海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2006679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平板擠壓式核桃破殼機
- 下一篇:板對板連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