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池底積淤檢測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058200.2 | 申請日: | 2008-05-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18782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4-08 |
| 發明(設計)人: | 盧江海;楊琳;侯光普;李孫動 | 申請(專利權)人: | 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12 | 分類號: | G01N1/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 成 |
| 地址: | 20190***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池底積淤 檢測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業水池積淤檢測技術,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池底積淤檢測裝置,該檢測裝置能夠準確有效的對池底積淤進行取樣和檢測。
背景技術
在企業的日常生產過程中,在很多較深的工業水池的底部會積留沉淀一些污淤(指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淤物),由于水池較深,池中的介質不斷流動,并且污淤較稀,因此很難通過常規方法來對污淤進行準確取樣,使得池底積淤情況很難掌握,從而無法有效安排清淤作業。目前,對于較稀的污淤還沒有較好的檢測方法,只能對該積淤的池底進行定期抽水,進行徹底的人工清淤,然而水質本身存在的階段性污染度程度不同,水池底部積淤量時多時少,因此無法達到最佳的清淤效果,并且費時費力,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損失和浪費。另外,還有一種依靠非接觸性的檢測設備(如紅外探測儀等)來對池底積淤情況進行檢測,但是,由于很多池內的流動介質的顏色較深,其透明度較差,從而大大的限制了該檢測設備的非接觸性檢測,使得清淤工作仍無法得到合理安排。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無法有效的檢測積淤情況、定期抽水費時費力以及清淤無法合理安排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池底積淤檢測裝置,該檢測裝置能夠對池底較稀的積淤進行有效取樣,并檢測其厚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該池底積淤檢測裝置包括取樣桿、套筒和吊拉部件,取樣桿上豎直開有數個取樣孔;套筒套設于取樣桿外,套筒上也開有相應的數個圓孔;吊拉部件與取樣桿頂端連接。
所述的套筒頂端設有蓋板,蓋板上開有通孔;
所述的取樣桿頂端設有螺栓,所述的吊拉部件與螺栓連接;
所述的通孔的直徑小于取樣桿的直徑,并大于螺栓直徑。
所述的取樣桿下方的套筒內還設有擋板,擋板下設有卡簧,擋板通過卡簧與套筒內壁連接固定。
所述的套筒側壁上還設有彈簧定位銷,彈簧定位銷到下方的擋板之間的距離與取樣桿長度相適配。
所述的套筒的外壁上設有腳架,腳架底部與套筒底部相持平。
所述的吊拉部件為吊繩。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的池底積淤檢測裝置包括取樣桿、套筒和吊拉部件,取樣桿上豎直開有數個取樣孔;套筒套設于取樣桿外,套筒上也開有相應的數個圓孔;吊拉部件與取樣桿頂端連接。該檢測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省時省力、快速有效,通過取樣桿自重沉入池底積淤中,污淤通過圓孔自動進入相應高度的取樣孔內,并通過取樣桿下降使套筒壁正好將取樣孔封閉,彈簧定位銷可將取樣桿鎖定,再通過吊繩拉出可查看取樣孔的污淤留存情況,從而檢測出池底積淤相應的厚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池底積淤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檢測裝置處于懸吊狀態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檢測裝置處于沉底狀態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檢測裝置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5820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復合生物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身體牽引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