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成像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147211.8 | 申請日: | 2005-03-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15143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1-30 |
| 發明(設計)人: | 弓木直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4N5/225 | 分類號: | H04N5/225;H04N5/23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華誠律師事務所 | 代理人: | 孫敬國 |
| 地址: | 日本國大阪府***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成像 裝置 | ||
本申請為下述申請的分案申請,
原申請的申請日(國際申請日):2005年3月4日,
原申請的申請號:2005800087803(國際申請號:PCT/JP2005/003776),
原申請的發明名稱:成像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成像裝置,它具有補償由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尤其涉及諸如數字照相機之類的成像裝置,它有連續拍攝的功能,用以以連續方式通過一次快門操作拍攝預定數目的圖像幀。
背景技術
近年來,諸如能將物體光圖像轉換為電圖像信號且從那里輸出的數字照相機和數字視頻攝像機的成像裝置(以下,稱為″數字照相機″)已迅速被廣泛使用。在減小數字照相機尺寸和重量以及增加光學變焦放大倍率方面已有顯著改進,大大地方便了用戶。結果,數字照相機已變為能由普通用戶一般地操作的成像裝置。
然而,如果不擅長拍攝的人使用尺寸小且重量輕的具有高放大倍率的變焦的數字照相機,就很容易在拍攝時產生手震。并且如果引起手震,所攝圖像就不穩定,導致所攝圖像質量顯著下降。
作為能減少由手震造成的所攝圖像品質退化的數字照相機,例如,如在專利文件1和2中公開的,許多帶有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影響的機件的數字照相機已被開發展并商品化。
并且數字照相機中可用以通過由拍攝者執行的一次快門操作連續拍攝大量圖像幀的連續拍攝功能已經升級。此外,當改變諸如曝光量之類的拍攝條件時具有例如自動調節功能的數字照相機已流行。
專利文件1:No.2000-13671號日本專利公開公報
專利文件2:No.2001-117129號日本專利公開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當能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數字照相機用于拍攝時,即使快門速度很慢,也通過操作用于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機件自動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影響。所以,即使例如在室內拍攝時不利用諸如閃光裝置之類的閃光發光單元進行閃光,也能拍攝出顏色接近于自然色和周圍環境的圖像,與使用沒有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的數字照相機拍攝的情況相比,減少了圖像品質退化。
然而,運行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并不總導致在任何拍攝地點和在任何拍攝條件下獲得品質退化減少的圖像。換句話說,基本上,拍攝品質退化減少的圖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拍攝者的拍攝技術。
此外,由于運行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本身耗電,運行數字照相機中的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時可得的最大拍攝持續時間自然要短于不運行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時可得的最大拍攝持續時間。如上所述,從所攝圖像質量和可操作時間的觀點出發,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并不總是對于數字照相機拍攝者而言的最佳措施并且可能有最好不用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的情況。當不用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時,拍攝者必須獲得即使不使用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也能拍攝出高質量的圖像的拍攝技術。
實際上,已獲得足夠拍攝技術的拍攝者可以通過使用沒有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功能的數字照相機拍攝出質量等于或高于使用具有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的數字照相機拍攝的圖像質量的圖像。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的數字照相機比具有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的數字照相機有更輕和更便宜的優勢,因為其中不包括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另外,當拍攝圖像時,如有必要,不使用數字照相機具有的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可以減少功耗,使數字照相機可操作時間更長。
如上所述,為獲得在即使不使用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時也能拍攝出較小的由于手震引起的品質退化的圖像的拍攝技術,要求拍攝者通過拍攝多種景色獲得經驗。然而,對于僅在特殊事件等等使用數字照相機的普通人而言,不易獲得這樣的拍攝經驗。結果,不擅長拍攝的人不使用補償手震引起的圖像模糊的功能就很難拍攝出不受手震影響的圖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未經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14721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