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廢水pH值調節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610147381.1 | 申請日: | 2006-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0032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6-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英華;王維平;林忠貴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輕工業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66 | 分類號: | C02F1/6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陳亮 |
| 地址: | 2000***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廢水 ph 調節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廢水處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廢水pH值調節方法。
背景技術
pH調節是廢水處理過程中的常用步驟,通過pH測量和酸堿的投加滿足工藝要求或排放標準要求。目前廢水pH調節依靠人工控制所占比重很大,用pH試紙,目測pH值的變化,靠經驗投加酸或堿。由于調節的精確度依賴不精確的試紙和人的經驗,所以往往得不到好的控制效果。
近幾年廢水處理pH自動調節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主要采用調ON/OFF位式pH控制技術。其缺點是反應器的體積較大,控制精度較差。一個處理能力15m3/h的一級pH自動調節反應器的容積大于3m3,而且反應器必須配備較大功率的攪拌機。由于反應器大會引起控制滯后,所以一般控制精度只能達到設定點的±0.5~1pH。過大的反應器會增加制造成本和占地面積,而精度低會引起控制質量不良和藥劑投放過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控制精度、降低設備體積的廢水pH值調節方法。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廢水pH值調節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a.將從廢水槽中抽取的廢水輸入一輸水管路中,在輸水管路中測量廢水的pH值并與一目標pH值比較,根據比較結果選擇加酸模式或加堿模式;
b.從一加藥管路輸入與加酸模式或加堿模式對應的藥劑,與輸水管路中的廢水匯合,一起進入一混合器中進行快速混合并反應;
c.將所述混合器出口的廢水輸入一均衡器中聚集,使廢水pH值調節至所述目標pH值,然后從所述均衡器輸出。
上述的廢水pH值調節方法還可包括步驟d.測量所述步驟c中的均衡器輸出的廢水的pH值,并根據所述廢水pH值與目標pH值的偏差值調整所述步驟b中輸入至所述加藥管路的藥劑量。
上述的步驟d中,較佳地是對所述廢水pH值與目標pH值的偏差值進行PID運算、計算出所述步驟b中輸入至所述加藥管路的藥劑量。
上述的廢水pH值調節方法中,在所述步驟b之前,可先對廢水執行下列pH值預調節步驟:
a1.從一加藥管路輸入與加酸模式或加堿模式對應的藥劑,與輸水管路中的廢水匯合,一起進入一混合器中進行快速混合并反應;
a2.將所述混合器出口的廢水輸入一均衡器中聚集,使廢水pH值調節至一預調pH值,然后將廢水從所述均衡器輸出至所述步驟b中的輸水管路。
上述的廢水pH值調節方法中,所述pH值預調節步驟還可包括步驟a3.測量所述步驟a2中的均衡器輸出的廢水的pH值,并根據所述廢水pH值與所述預調pH值的偏差值調整所述步驟a1中輸入至所述加藥管路的藥劑量。
上述的pH值預調節步驟a3中,較佳地是根據所述廢水pH值與所述預調pH值的偏差值進行PID運算、計算出所述步驟a2中輸入至所述加藥管路的藥劑量。
上述的廢水pH值調節方法還可包括步驟e.測量所述步驟c中的均衡器輸出的廢水的pH值,當廢水pH值未達到要求時,使廢水回流至所述廢水槽,重新進行pH值調節。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廢水pH值調節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顯著優點:
1.使用廢水流通管路和管式反應器,大大縮小了裝置的體積,裝置的占地面積僅為常規的箱式裝置的五分之一;
2.廢水pH調節的控制精度可以達到目標值的±0.2pH;
3.混合器和均衡器的組合應用可以保證pH測量和控制的穩定性,消除了pH的波動;
4.雙級調節步驟滿足了寬幅pH調整的需求,當pH控制幅度高達6時,本發明仍能保證目標控制值的穩定實現;
5.通過回流未符合要求的廢水,避免了不合格廢水的排出,嚴格控制出水pH值符合目標控制值。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特征和優點,其中:
圖1是為實現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廢水pH值調節方法所設計的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為實現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廢水pH值調節方法所設計的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輕工業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輕工業研究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1014738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